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风俗”不是违纪“遮羞布”

[ 作者:汪春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3 录入:16 ]

日前,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卫生院院长师某因“中年逢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分三批三个地点操办婚宴。在两次婚宴中,违规通知村干部、乡村医生15人,收受礼金1500元,被经原阳县纪委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收缴违规礼金。

打着人情风俗旗号的违规违纪案件已是屡见不鲜,这与我国“人情社会”的传统密不可分。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非常重视风俗习惯,党员干部一不留神,就可能陷入“中国式人情”的漩涡而不自知。像师某这种貌似碍于风俗收受红包的行为,有人会觉得是别人的“心意”,属于“正常人情往来”,怎么是违纪?然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接受党规党纪的约束,而不是把行为底线退守到普通人的标准。党员干部必须意识到,他们的“朋友圈”不同于普通公众。送上的是红包,索要的是批条子、开后门、走关系。这种畸形的人情往来,无异于埋下了腐败的定时炸弹。

上述案例中,师某明知党员干部操办婚宴不能超过30桌,不能超范围通知客人,却仍心存侥幸,在纪律面前耍小聪明,漠视纪律规矩。“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从不少腐败案例看,干部的腐败之路,往往就是从看似“礼尚往来”的事情开始的。借着婚丧嫁娶的名头,大肆敛财,搞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比如重庆市城口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于少东操办儿子婚礼,借机敛财达200多万元。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马乃祥操办儿子婚礼,其子收受8人赠送的红包礼金。种种案例都说明,人情风俗俨然成为了一些官员腐败的“遮羞布”。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有4413人因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超过此前两年的总和。可见,从严治党绝不是一阵风。那些试图将人情往来、风俗习惯作为违纪遮羞布的党员干部终究逃不过执纪监督者的眼睛,拿风俗做遮羞布只不过是掩耳盗铃。

当风俗与党纪相悖时,作为党员应当坚决地守住底线。把党的纪律放在首位,把尚俭戒奢、崇廉拒腐作为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党员干部的标杆,促进当地政治生态的净化,带动一方社风民风的好转。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