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共产党人当在吃苦中笑对人生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3 录入:实习编辑 ]

《人民日报》8月2日刊登评论员随笔《拿出点长征“吃苦”的劲头来》,指出二万五千里长征带给我们三层启示,一是心中的理想就是对的方向,为理想奋斗乃至献身就是对的事;二是以苦为乐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信念;三是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关键少数”的实干引领作用,依然是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法宝。作者总结说,无论前路是否平坦,无论条件是否优越,那份不畏苦、敢吃苦的情怀,我们必须坚持。

说到“吃苦”,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就直摇头,认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小康时代,大谈“吃苦”已经过时,一直把“苦”当作是地道的贬义词。其实,“苦”与“乐”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关键在于心中的那份“信念”。所谓“信念”,实际上就是作者所言“对的方向”和“对的事”。小孩子冒着大雪去“打雪仗”,手脚冻僵了,鼻子冻红了,是“苦”还是“乐”?对于孩子们来讲,肯定觉得“乐”,并且“乐”得开心。这种看似“苦”的差事,何以“乐”也?盖因心中认为是“对的事”“有趣的事”。

这,不得不想起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宋濂求学之苦,处处体现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家庭条件之限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是无奈中的方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这是个人求学的态度。至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的从师之路,更是苦不堪言了。但是,宋濂仍然坚定着自己的求学之路,这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家长的威逼?老师的严厉?都不是!作者在文首的一句“余幼时即嗜学”就已经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一个“嗜”字,淋漓地阐明了勤苦学习的思想前提——心中以为求学攻书是“对的事”,自然就有了“乐趣”,再苦再累也就乐在其中了。

相比之下,“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为什么能“略无慕艳意”,因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作者“足乐”的是什么?学问!这其中的乐趣是远远超过“口体之奉”的。那些“学于太学”的“诸生”,将所有的优越条件集于一身,但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这些人为何学不好呢?一言以蔽之,乐趣不同也。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引领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中坚力量,很大程度就是这些共产党人有坚定的信念,并为“对的事”而奋斗;能够以苦为乐,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同时,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实干引领作用让广大群众紧跟党的脚步前行。因此,在反腐倡廉和脱贫攻坚的两大战役中,我们完全有必要认真体会长征中的“吃苦”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化为动力,把为人民服务所受的各种“苦”,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对的事”。。

不管道路多么“坎坷”,也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没有变,再苦也是“乐”。对于怀揣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来说,“长征”已经不再局限于那“二万五千里”,但不管80年前的长征还是80年后的新长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就给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不要谈“苦”色变,而要把为群众利益而吃的“苦”作为自己工作的乐趣,人生的乐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坚守,才会永远笑对人生!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关口实验学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