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村生活一览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村民的生活应该起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在村民生活困难、入不敷出时,能够“拉村民一把”,特别是针对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难以自己创造收入和提高收入的家庭来说,更需要农村低保发挥应有的兜底作用。
对于深处热带雨林中的河边村来说,自然环境的限制使村民的生活需求并不高,通常只需要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即可,背靠大山,自给自足,村民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然而经济创收的水平同样较低,明显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还保留着传统的靠天吃饭特征,同时经常有大象来踩踏田地,使村民的经济收入受损。这种条件下,发挥低保的作用就非常重要。
一、村民生活支出
通过统计河边村2015年的生活成本支出,估算村民每户平均支出大约在7200元左右,从3000到18000元不等。其中,对村民来说,根据是否需要现金支出分类,必要开支项目:米、盐、生活用品、烟、酒、摩托、汽油、通讯、医疗、教育、水电等。非必要开支项目:蔬菜、肉类、油、家电、家具、衣服、节日、结婚、生日、娱乐、礼金等。
1、 饮食
村民家里的米、菜、肉几乎都可以自给自足,通常不需要外出购买,只有在家里劳动力很少、特殊时节米不够吃的情况下才会出去买,一年大概需要2000元左右,村民家里吃盐一年大概需要130元左右,做饭用的油都是用自家的猪油,辣椒也是自己家里种的,都不需要单独花钱。烟酒的花销在村民生活支出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除了少数身体不好和不喜欢抽烟的人,大部分村民都是一天1包烟的速度,多的会一天2-3包烟,一包7元左右。主要是劳动之后解乏,或者一起劳动回来的几家人一起吃饭,烟酒的消费就比较大,而村民喝酒大多是自烤酒、包谷酒。村里的烟民基本都是男性,并且最初接触烟酒的年龄都在成年之前,女性不抽烟,会喝酒,但是只有在聚餐和请客的时候喝啤酒。
2、交通
河边村内和出村的路都是土路,摩托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每家至少有一辆摩托,去田地劳动、送孩子上学、看病、去镇上都是用摩托,而因为土路颠簸,对摩托的损耗更大,所以维修费多、更换摩托的频率更高,村民的摩托大多在勐伴镇买,平均一辆7000元左右,油费大约一年2000元。村民购买时难以一次性支付,所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还可以用甘蔗等实物偿还。
3、通讯
村里的通讯只有手机,成年人每人一台,一般20-40岁的人手机在900元左右,一年的话费需要750元左右,有些村干部因为工作原因,一个月的话费高达180元。老人和在外地上中学的孩子的手机大约400元左右,话费一年需要350元左右即可。村民换手机的频率也比较高,多的时候一年会换3台,主要是劳动、洗澡的时候掉水里,或者喝醉了摔坏手机。
4、教育
村里的小孩基本都会去纳卡上小学,在纳卡小学住宿,学杂费一年1200元,生活费大概900元左右,初中一般都在勐伴读,到了高中就去勐腊或景洪,能够一直读到高中的人很少,大部分学生读到初中就辍学了,家里没钱是共性的原因,另外还有成绩不好、不愿意读、家里需要劳动力等原因,其中男生居多,在一直读书的人中,女生居多。高中一年的学杂费大概要3000元左右,而生活费需要3000-4000元,今年河边村有4个女生参加了高考,其中了解到一个女生可以上二本大学,但家里正在盖房,学费又成了他们的难题。
5、医疗
除了不能上户口的老挝媳妇之外,村民普遍都有参加新农合,2016年医保费用增加,每人每年120元。村里15-30岁的年轻人都比较健康较少生病,其他年龄段的人属于容易生病,或有慢性疾病,需要去看病吃药。一般的小病如感冒发烧,就去纳卡的卫生室,因为该卫生室是从勐伴卫生院分出来的,所以可以用医保报销。而复杂一些的病还有生孩子,村民普遍会选择去勐腊县卫生院,再严重的就会从景洪到昆明,一级一级医院去看病。村民看病时,直接输液的情况比较多,一方面是医生直接让输液,另一方面是村民认为这样好得快,可以少耽误一些劳动的时间。还有一些是根据草药医生的指导,上山采草药自己治病,认为这样既省钱,也能治好。
6、水电
村民用水用电还是很方便的,水费是村民均摊,每户人家一年交50元水费即可,电费平均每户大概一年500元左右,因为平时做饭主要用山上砍的柴火,所以用电也比较少。
7、其他
其他非必要开支项目,村民能省则省。家电方面,因为之前勐伴镇广播局有来办活动,彩电卖给村民只有1500元,所以村民家里大部分都有电视,另外也有自己去勐伴镇或勐腊县买电视的,大约2000-3000元一台,接收信号都是用小锅,一个200-300元,可以用上十几年。电视如果坏了就拿去修,有时候忙不过来或者没钱就放在一边。少数人家里还有村民家里没有洗衣机,少数家庭有冰箱和饮水机,两件一起买大约3000元,村民喝水主要是烧水,少数家庭会喝勐伴镇送来的6元一桶的纯净水,认为纯净水好喝而且劳动时喝水省时间。家具不烂,村民一般不会买新的,买一次最多可以用十几年,而且有些小板凳、凉席村民会自己编,所以家具的花销也比较少。衣服方面,村民生活很节省,学龄前儿童和50岁以上的人一年需要500-700元,年轻人因为性格原因,加上劳动比较多,需要1000-2000元左右。村民不过生日,最多孩子生日那天会给几十元钱当作零花钱。至于节日,只过春节、三八妇女节和中秋节,瑶族传统节日中,盘王节是比较重要的节日,但由于村里没有钱,所以不会在自己村里过,都去瑶区看活动,一到两天就会回来。村民结婚很少给聘礼或办酒席,都在2万元以内,在对方家里需要劳动满足最低层次的需求,有些甚至不能满足,需要靠借债维持生活。低保的意义就在于弥补村民力时,会去帮忙。村民的礼金一般都是在盖新房、办喜事、探望病人的时候才给,视关系的远近,给50-200不等。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
整体看来,村民的生活水平仅仅是满足最低层次的,甚至许多家庭还需要借债来维持生活,所以低保的意义就在于弥补生活支出不足的短板。
村民各家各户都很贫困,除了少数的大户之外,整村的收入水平都很低,相差并不明显,再根据具体的家庭状况,如土地数量、劳动力数量及人口年龄与健康状况等,具体分配低保户的名额。河边村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所以从2013年开始,村民开会一起商量,用每户低保金的80%充作村集体的公用经费,低保户留20%自己用。充作公用经费的这部分资金,由村里的村长、会计负责管理,每年开会公布一次用途,包括项目和钱数。主要有两部分用途:一是村里修路损坏了别人的橡胶,要赔12万元,每年用低保金可以还2万多元;二是村里来各种客人是接待的费用,杀猪、杀鸡,买烟酒,这些也都算是搞集体建设,按照市场价,给负责招待的人家费用。尽管按照实际情况,交80%低保金用作村费是权宜之计,还是会有部分村民对此抱有自己的看法,开会时或私底下有些意见。所以今年开始,增加了村里的5名党员来共同监督管理村费,确保低保户做出的“牺牲”能够真正用来帮助集体困难,有所值。
选低保户时,会考虑长期问题和短期需要相结合。如土地少、劳动力少、家庭成员生大病属于长期问题,这些家庭会优先考虑纳入低保户,短期需要则是家里正在盖房或有子女上学费用较多的。低保名额在医疗、教育、建房方面都会有相应的优惠,如民政医疗救助对低保对象的报销最高可达80%,低保户建房补贴会比普通农户高出一倍。许多村民坦言,20%的低保金并不能对村民的生活有什么帮助,甚至低保金全部让村民自己用,生活也并没有起色,但相关的政策优惠比较有帮助。因为村里人之间对各家各户的情况相互比较熟悉,所以确定低保对象时也没有做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这样也就使一些没有低保的家庭,认为是人家“看不上自己,不会说话,也不会喝酒,平时也不一起吃饭”。如果村民反映意见比较强烈,就需要村干部和一些前任村干部去解释,调解纠纷。
从而这里的低保动态管理并不是根据村民生活收入的提高,而是看低保户是否依约交80%的村费、劳动是否进步、家里的房子是否盖好等。政策制度的生存土壤决定了它的执行效果,发挥低保的作用与改善贫困状态相辅相成,但终归都应该是用来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小云助贫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