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dualistic economy)曾在经济改革初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却也日渐成为阻碍当前经济发展的障碍。首先,中国农村不稳定的土地产权对于农业的资源配置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其次,政府对于人口流动的限制也不可避免地妨碍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来自世界银行的Klaus Deininger 及其他三位作者认为,中国当前不完善的土地和户籍制度正造成资源使用效率的巨大损失。作者们利用自2008年起在四川省成都市实施的“城乡一体化”(rural-urban integration)实验,研究了稳定地权(enhance tenure security)和降低户籍壁垒(relaxhukourestrictions)对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们采用中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采集的三百余个农户固定观察点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他们对比了“城乡一体化”政策完成的前后(2005-06年和 2011-12年),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农户消费、土地使用和生产投入等方面的情况。为了从时间趋势(time trend)中准确地识别出“城乡一体化”的效应,作者们选择了三个隶属于成都市的县和四个紧邻它们、但不属于成都市的县来进行对比分析(见页首图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家统计局在“城乡一体化”实施后更换了样本农户,作者们无法直接追踪该政策对于同一个农户的效应。换言之,这四年的信息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面板数据组(two panel datasets)。因此,他们利用了三重差分法(triple-difference approach)从不同的农户中识别出政策效应。
具体而言,三重差分法在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基础上,加入了表示某一农户所在面板数据组(2005-06的改革前组,或2011-12的改革后组)的哑变量(dummy variable)。首先,作者们在同一个面板数据组内取一度差分(first difference)来消除时间恒定变量(time-invariant variables)的影响。然后,作者加入面板组别哑变量来分析一系列控制变量和政策哑变量如何影响享受了“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验组(treated group)和对照组(control group)农户的消费、土地使用和生产投入等。
作者们发现,从2008到2012年,“城乡一体化”为成都市的农户,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户,带来了高达7.7%的消费增长。受益于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种植结构的优化、以及土地流转的加速进行,成都市各县的农业产出率和农业利润率都显著地提高。此外,年轻人(十六岁到四十岁)开始重返农业领域,而稍长者(四十岁到六十岁)则继续流向非农领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经好文章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