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回忆闯世界,2013年的武大樱花只要300元!带不走黄灿灿,带走武大樱花!”武汉大学校园内,一位毕业生“摊主”正向过往的同学热情地吆喝自己的“校花”生意。此举吸引了大批学子的围观抢购,现场人气爆棚。(7月11日中国新闻网)
又到一年毕业季,不少学子纷纷奔忙于校内举办的“闲鱼毕业卖场”,低价兜售自己带不走的书本笔记与生活用品,然而在众多的“闲鱼”摊位中,一位竭力吆喝“卖武大校花”的摊主格外引人注意,因为他所售卖的并非任何私人物品、贴己之物,而是一枚枚被裱在相框里经压干脱水处理的“樱花标本”。客观而言,兜售“校花”,这样的举动看起来确实有些荒诞离奇、太过奇葩,除了给人以形式上的浮夸之感外,还存在作秀吸睛之嫌,然而,在笔者看来,不管是对卖花的还是买花的,“校花”都是追忆青春最好的纪念方式,买卖“校花”都是一种“致青春”。
毕业在即,每年这个时候,大学校园总是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情愫,有激动也有遗憾,有希望也有伤感,同窗四年,各奔东西、各谋前程,兴奋之余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也许是为曾经虚度光阴而悔恨,也许是对逝去的青春时光而哀叹。对毕业生们来说,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接踵而来的是纷繁复杂的职场关系、日益沉重的生存压力,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可能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精力透支的高压状态,就连自身都自顾不暇,又谈何回首来路、追忆过往?而现在一枚枚被风干的“校花标本”,对那些一味埋头“赶路”的职场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承载青春记忆的载体与契机,通过它,可以弥补当事人的某种“青春遗憾”,可以勾起一群人的集体记忆,还可以支撑起所有毕业生“校园寻根”的希望与梦想,这在日趋物质与功利的社会价值取向中,可能显得更为难得与可贵。
我们不得不承认,短短几个小时,“校花标本”就引来了学子的强烈围观与高达五位数的进账收入,这足以说明当事摊主敏锐的商业嗅觉与市场洞察力,但这并不代表公众就可随意给那些掏钱买花的学子扣上“人傻钱多”的帽子。他们之所以敢于“出手”甘愿为一枚“校花标本”买单,其实是在为心底的那份校园情怀、青春情怀买单。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校越久,心底对母校的那份眷念之情就会愈发地强烈,承载校园记忆与青春美好的物件也会显得愈发地珍贵,而“校花标本”就是这样一种“致青春”的物件。
当然,不论销售业绩如何,对学子而言,“校花标本”的价值与意义都是值得肯定、值得珍视的。对公众来说,“校花标本”在给予我们温暖与感动的同时,无疑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提醒世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适当放慢脚步,勿忘初心、勿忘自省、重致青春,方得始终,给予自己一次自我审视与重新出发的契机也未尝不可。
作者地址;四川省乐山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