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铜川市耀州区1名公职人员和2名村委会干部在一家饭馆就餐,在2013年到2014年间,便欠下2.6万元,打了47张白条,饭店老板两年要不回欠款。(网易新闻)
公职人员吃饭签单打白条并非稀奇事,甚至可以说是餐饮行业的潜规则。近年来,网络上关于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主要是由于一些单位欠债长期不还,老板到部门单位上门讨债却遭到推诿敷衍,进而产生矛盾纠纷。“吃饭埋单,欠账还钱”本是天经地义,个别干部只图自己一时口福,用完餐后大笔一挥,拍拍屁股走人,丝毫不管饭店老板最后能否拿到饭钱。“打白条”之风导致的拖欠饭钱,与“吃霸王餐”又有何区别。
事实上,餐馆之所以愿意接受政府公职人员“打白条”,最根本原因是认同、信任政府的公信力和偿还能力的,很多人认为,做公家的“生意”,肯定没风险,“政府怎么可能赖账”。然而,未能如期兑现的“白条”却让群众对政府信誉渐渐产生了怀疑,进而开始担忧,最后变为失望和不信任。诚然,存在这种欠债不还的行为的政府部门毕竟是个例,且大部分原因系个别公职人员自身问题。社会大众可能并不了解具体情况,但就绝大多数的人看来,公职人员代表政府形象,公职人员行为也代表政府行为,公职人员既是以政府名义吃喝“打白条”,政府就应该承担起债务。如果政府欠了钱不还,那就是政府不讲信用。所以到最后,一些政府部门辛苦树立起来的权威性、信誉度,就这样被一张张“白条”给击垮了。
按理说,规定范围内的公款接待是很正常合理的事情,及时报销就可以了。但光打条子,却不销账,问题就大了。这欠债不还,对于社会个体来说,失掉的是身上维系正常人际交往最起码的诚信原则,尚且可以“洗心革面”去弥补;但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透支可就是我们党和政府通过艰苦奋斗、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换来的宝贵公信力,又岂能一朝一夕弥补。
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款吃喝之风,但不少地方部门仍然存在长期“打白条”现象。因此,限制公务消费的“刚性”法律法规还需一步健全完善。同时,各级各部门还应建立起“三公经费”信息公开机制,扩大群众监督范围,畅通举报渠道,加大违规违纪惩处力度,让这种以透支政府公信力为代价的“打白条”现象不再上演。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