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让“把书读好”成为一种追求

[ 作者:敖思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04 录入:16 ]

近年来,浙江永康市积极开展“品味书香•提升素养”读书会活动,引导广大机关公务员“远离酒桌、走进书桌”,促其在阅读交流中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提升本领。目前,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并成为了机关党建活动的“必修课”。(中国组织人事报6月30日)

毛主席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纵观他的一生,是与读书相伴的一生。不管工作再忙,他总要挤出时间读书,即使在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一代伟人尚且如此,然而有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好读书、不勤读书、不善读书,甚至视读书为畏途,长期将书本束之高阁,以致精神缺钙得了“软骨病”,学用脱节犯了“本领恐慌症”。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说明读书可增本领,可长见识,是修身齐家平天下最好的养料。“两学一做”为什么注重“基础在学”?说明读书学习已不再是个人的私事或兴趣爱好,而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如何让党的事业巨轮直挂云帆济沧海?答案是加强读书学习,并把书读懂、读好,使之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追求。唯有如此,党员干部才能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滋养浩然正气;以它山之石,消除闭门造车,增强执政为民的能力。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何才能把书读好?习近平指出,党员干部不仅要勤读书,更要善读书、读好书。因此,在对党章党规、习近平系列讲话及专业书籍“学习、学习、再学习”中,党员干部要坚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营养。俗话说:“淘尽黄沙始得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经过历史淘沙沉淀下来的人类文化瑰宝,只有徜徉于其中,才能领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执政理念,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养成“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态度,树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以“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与他人相处,做到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读书学习,更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所以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党员干部要把书读好,更离不了水滴石穿的精神。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在读书学习上,还需发扬雷锋同志钉子精神的“挤劲”和“钻劲”。通过孜孜以求、积少成多,逐渐弥补知识的短板,实现读有所得、学有所成,进而在为民服务上多一分自信和从容。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党员干部要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离不开书籍的支撑。只有追求把书读好,才能成长为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在“磨刀不误砍柴工”中赢得群众点赞。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