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警惕“雁过拔毛”式腐败,让惠民资金落到实处!

[ 作者:李浩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04 录入:16 ]

新华社记者从湖南岳阳市获悉,今年来,岳阳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一批“雁过拔毛”式干部被通报、处理,其中以村干部居多。(新华网) 

脱贫攻坚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扶贫领域专项资金的投入,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更是以平均每年超过100亿元的速度在增加,为重点贫困县提供了巨额财力补贴。扶贫资金本是基层贫困群众的“救命钱”,然而一些基层干部却在这些资金上动手脚。对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其中发生在惠民扶贫领域涉嫌职务犯罪占据不小的比例。    

基层“雁过拔毛”式腐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土地征收补偿以及涉农、民生、发展等领域惠民政策落实和项目资金申报分配使用过程中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盘剥克扣、虚报冒领、巧取豪夺、贪污侵占、截留挪用、收受贿赂。二是在扶贫开发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或挪用惠民资金或集体资金吃喝玩乐、滥发乱补。三是超标准、超范围向群众筹资筹劳、摊派费用,违规收缴、处置群众款物或处罚群众,克扣群众财物、拖欠群众钱款。

“雁过拔毛”式腐败为何在基层频发?根本原因还是基层财物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基层扶贫对象量大面广、资金渠道和管理使用环节多,许多群众对应享有的权益知道少、自我保护意识弱。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村“两委”人员便利用财物制度不健全、资金监管不到位、扶贫信息不对称等漏洞,通过巧立名目、截留克扣、虚报冒领等方式瞒天过海,逃避监管、欺骗群众,侵吞、骗取国家下拨的扶贫资金。

基层干部们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是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在基层的直接执行者。对于基层“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如果放任其发展,不仅会让扶贫政策落实大打折扣,更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因此,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财物监管机制,保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在基层干部心中牢固树立法律“红线”。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扶贫政策和资金落实到位保驾护航。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