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用制度束缚借调的任性而为

[ 作者:唐还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9 录入:16 ]

近期,记者在贵州、河南、福建、黑龙江等地下乡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上级部门连续借调骨干,基层“失血”严重,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而且,人事关系错配引起单位内部不团结,助长“求人办事”等不正之风。(光明网 2016.6.26)

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原本是为了解决单位人手不足或专业性人才缺乏问题,但现实中借调“频繁、太随意”,甚至催生失序、失范借调等现象:时间越来越长、形式花样百出、变相违规借调。使得被借调者进退两难,基层“失血”。近年来不少地方部门或单位存在频繁借调、违规借调等现象,而借调人员在借调中进退维谷、有苦难言的尴尬遭遇,也持续引发关注和热议。

“任性”借调,若一边是少数“关系户”进步的暗道捷径,另一边就是大多数“陪跑族”的无奈辛酸,其容易滋生的基层“失血”、上级“懒政”等危害亟待治理。众所周知,一些基层单位或多或少存在人少活多的情况,很多职位下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部门一个人负责,在一些地方,甚至有的干部职工一人要身兼数职。上级部门不问青红皂白,来一个函,走一个程序,就把基层人员抽调走了,在没有人员补充的情况下,基层只有内部挖掘潜力,这种内部挖掘潜力就是增加干部职工的负担。很多人员抽调往往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样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量,让基层人员苦不堪言,严重地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推进。而更为任性的是频繁的借调和长期借调都给被借调人员、借出单位带来诸多烦恼。例如离开了原单位,一些重要机会与借调人员就无缘了,有的更因为人事考核权在原单位,评优评先都轮不到,除了无尽的加班什么都没有,更有甚者“忙到没朋友”。

为此应当健全相关政策制度,首先,若人手长期不够,完全可以通过增加编制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一些“清闲”的岗位应当缩减编制。其次,政府机关、上级单位在人员编制和职能划分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对于非必要情况而长期占用基层借调人员的,编制办应予以清查。最后要纠正政府机关在人员借调上的不当做法,除了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还应加大制度的执行力来纠正上级借调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外,还要大力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科学合理地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通过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来解决上级行政事务过多等问题。

作者址地:广州市天河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