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收了微信“小红包”,栽人生大“大跟头”

[ 作者:吴小宝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9 录入:16 ]

“因为几十元的微信红包背个处分,真是不值啊!”提起县环保局工作人员杨磊违规收受“微信红包”被处分的事,河南省郏县部分干部群众仍记忆犹新。(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时代,我们用微信聊聊天发发红包,不仅娱乐也可以沟通感情,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把用微信发红包放在一个特殊的用处上,那么这件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如果发红包的人是用来走关系的,而收红包的人是党员干部,收了微信红包用手中的权力替人谋私事的,那么这种微信的红包关系就是赤裸裸的行贿和受贿的关系了,就是腐败。

看来,在信息时代,微信红包更是一种隐藏的行贿方式,虽然当事人以为天衣无缝,没有人知道,但是熟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有不透风的墙,党员干部更是不能存在收取红包的侥幸心理,万万不要因为一个微信红包而自毁前程。

将“收受红包”方式“隐身变形”。利用微信红包滋生认几,一些党员干部自我堕落,甘于沉沦,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该有的党性与良知,忽视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精神。

“祸患常积于忽微”。红包虽小,杀伤力却不小,隐蔽性还挺高。有的领导干部心存侥幸,认为微信上的“小红包”只是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是时髦的游戏,自己毫无腐败的念头,不必上纲上线,正是抱着无所谓不较真的态度,从而也在弹指一挥间让他们走偏入邪,奔入歧途。

红包一次最多两百,这个限额能够极大地放松官员收礼的戒备心理,也大大减轻了送礼人的负担,双门的门槛都大为降低。一两个微信红包看似不起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危害,但累积起来却也足以让某些人跌入深渊,实践表明,很多贪污贿赂案件的犯罪轨迹,就是从“一点一点”开始起来的。

各级纪检机关更应该提高对微信红包的重视程度和打击力度。只有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惩治微信红包的腐败现象,才能让党员干部对微信红包说不。

作者地址: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