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苦行僧”式的廉政宣传应休矣

[ 作者:周文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12 录入:实习编辑 ]

在呈现正面形象时,应讲基本理性和逻辑,多些事实性情境还原,而不能脱离了常识与现实条件,否则很难取得心同此理的效果。(新京报,6月5日)

古话说:“太太死了压断街,老爷死了没人埋”。曲终人散、人走茶凉本是官场的常态,然而陕西安康市原副市长李建民突发疾病去世后,他曾经主政10年的彬县,悲伤的情绪不仅在朋友圈中酝酿,也延伸到现实,上千百姓自发赶到县城开元广场寄托哀思。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李副市长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自然引发了媒体的关注,试图能够挖掘更多的细节,从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这原本是再合情合理不过的选择,然而角度和方式却值得探究。

按照媒体披露,有人在李建民副市长的老家志丹县意外发现了其“豪宅”——院子里有四个窑洞,他和哥哥一人两个;房间里还是水泥毛坯墙,唯一的电器是洗衣机,以致于当地地产老总、彬县电视台播音员放声大哭。

身为副市长,老家竟如此寒酸,确实让人感叹;然而用老家寒酸来倒推李建民清廉,这似乎并不妥当——这并非是对李市长人品的质疑,而是说这种选择性报道甚至于“过度包装”的方式,容易引发反感。

从照片上看,院子里建筑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破旧的窑洞窗户上既没有糊纸,也没有装玻璃,显然是闲置多年的;而根据官方提供的履历,李建民1997年8月就任延川县副县长,便离开了志丹县;之后经历吴起县、彬县的多个岗位锻炼,于2015年2月就任安康市副市长。既然离开家乡任职已经近20年,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在家乡常住,可能也就逢年过节回家探亲访友而已。既然如此,老家也就不能和“家”划等号,没有修葺倒显得破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媒体渲染李建民老家的破败,无非是想和其副市长的身份形成强烈的对照,塑造其清正廉洁的形象,用意虽好,却用错了地方;尽管未必不是实情,却很难让公众买账。毕竟让好干部过得如此穷酸,并非公众的本意;也让部分党员干部心存疑虑:难道当好干部,就一定要过这样的生活?

廉政宣传具有大众性、时代性。必须切合当代实际,而非给人“时空穿越”的错感;如果一味宣传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宣传清教徒的禁欲理念,是没有感染力的,也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甚至会贻人口实,引来猜测和质问,反而对树立清廉形象不利。只有以事实为准绳,完整还原真相,才能够真正让群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好干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