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说大官不大,说小也不小,但却是最能直接把上级各种政策带给老百姓的党员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中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驻村第一书记都是机关单位里的“优秀人才”,肩负着领导的信任和群众期盼,除了上架“天线”、中联“网线”,更要牢牢下接“地线”,对“两学一做”的领会,在“学”与“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对党员群众起到直接影响和引领作用。
一是带头作为,筑牢基础。“知为行之始,学为用之先。”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党员干部作风好坏,关键在于思想认识。第一书记”作为政策上传下达的一个十分重要“神经中枢”。
首先,必须第一个学,“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坚持带着问题学,必须搞懂要学什么?怎么学?,把“两学一做”的精髓领悟到位,并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播撒到基层的每一名党员的心田上。其次,要带头学。作为“第一书记”,是群众学习和评价的对象,身在基层,心也应当在基层,基层矛盾多,环境复杂,要树立标杆,以身作则,积极调动好基层党支部的学习氛围,在有限的资源内,创新学习模式,积极组织党员学习,学后参加讨论,对存在问题敢提、敢分析、敢解决,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在精准扶贫上,积极带领群众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程的实施、项目资金的争取、产业发展、异地移民搬迁等。
二是聚焦问题,立行立改。“两学一做”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来“洗洗澡、治治病”,改掉党员干部身上的“臭毛病”。“第一书记”面对群众,工作的好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只是代表其本人的能力和素质,还代表所驻村党支部的形象,也代表派驻单位的形象,同时还代表上级党组织的形象。
因此,“第一书记”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问题查、对照问题改,端正思想作风、解决突出问题。首先要秉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正视自己问题,“弯下腰”敢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改掉自己的毛病。其次要帮助他人改。“第一书记”管理好党支部的成员也是责任。通过“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等活动,积极组织党支部成员扎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支部党员干部积极“查摆问题、整个问题”,充分发挥好党内关怀的作用,帮助“有问题”的同志整个问题,切实提高整个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还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反思,努力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做法贯彻下去。
三是勤学真干,争做先锋。 脱下“帽子”,躬下“身子”,放下“架子”,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愁群众之所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致富增收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把“两学一做”贯穿到日常学习工作中,做群众的贴心亲人,不怕麻烦,敢于为基层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充分发挥好“第一书记”的作用,为群众谋福祉。群众看干部,不听空话虚话,不看思想看行动。“第一书记”要有实干精神,不能搞假大空、面子工程,要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重点。要找准角色,从严要求,实处着手,多俯下身子与群众打交道,想问题办事情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多为群众画路子找对策,出点子解难题,做群众的靠山,承担起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任。要时刻锻炼为民服务能力,弘扬为民服务精神,发挥为民服务作用。
“第一书记”应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一棒接着一棒干,一锤接着一锤敲,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勇于直面挑战,解决发展瓶颈,创造社会认可,群众放心的民生工程,为农村未来发展创造佳绩。
作者单位:贵州省龙里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