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土地的弃荒现象比比皆是,已成为我国迈入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块不可忽视的绊脚石。目前,从我国农业整体的态势来看,不管是从生产模式、管理方式,还是从市场交易上看,都不是我们期盼的那样一片欣欣向荣,值得乐观的繁荣景象。
农村荒地的现象如何产生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原始和低级的生产模式、粗放式的管理、闭塞的流通渠道和低迷的交易市场,让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纷纷抛弃从事了多年的老本行背井离乡地去外出务工。
曾和几个年近半百,在工地上打零工的农民工聊天,其中这样一段话语让我心酸,“一年到头,黑水汗流,看天吃饭已经非常被动,而如今快要惨绝人寰的市场价格更是让人没有继续种植的勇气。我们这些人,虽说没文化,就是到工地上做一些体力活,一天到晚也能挣上两三百呢!啥心不用操,就是累点我也愿意!”
说到底,还是现阶段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不挣钱,不挣钱,不挣钱。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也会为国家的发展形成阻碍,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外有忧患的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何消灭农村荒地现象
消灭农村荒地现象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农业大事件,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还得从人员配备,政策支持和产业化等方面着手。
首先是人员的配备
土地的整合已经是未来生产中最关键的第一步了,因此,土地整合后的消荒初期需要机械化程度高的操作和大量人力,解决生产之需。
农民工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成为一种需求,这样的话,他们可以兼顾家庭,又有从事的经验,保障收入来源。
部分有生产力的留守人员也可以在选择就近生产,体现自我生产价值,养活自己。而对于社会来讲,既可以有足够且稳定的生产力,又能使得社会资源能够得到平衡分配,避免社会动荡。农作物生产投资者包括土地承包者和投资人,也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是政策的扶持
国家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补贴上,更重要的是农技人员的培养和有目的性地向农村进行分流,从根本上科学化地解决管理问题。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最后打造农业产业化的模式
市场的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生产初期市场方面可以选择合作生产模式,成体系规模后,要学会建立自己的供应链,让农民有更多的主动权,也能更多的受益。
合理的规划、科学化地生产管理模式、良性的市场导向,是土地弃荒的基本保障。希望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业能够真正地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期待......
中国乡村发现转自:头条号 今日新农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