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京报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广泛关注。昨晚,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新京报5月25日)
凉山的贫困问题不是第一次被媒体曝出,也不是第一次受到舆论关注。每次曝出都是“有图有真相”,文章中随附的土坯茅房、衣衫褴褛的孩童、 环堵萧然的村落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足够令人窒息一阵。此次《悬崖上的村庄》也不例外。
笔者疑惑,几十年投入那么多人财物,凉山的贫困问题为何无法根除。“悬崖村”受到舆论关注后,相关领导迅即表态修桥铺路。如此看来,解决村民一条便民路根本不在缺钱,在于地方政府是否足够重视民生。所以,凉山的贫困问题,不是钱就能解决的,需要考虑两个因素。
其一,政治眼光问题。凉山州建州半个世纪,凉山的政治精英重视稳定胜过发展经济。短视的政治眼光,追求摸的着、看得见、见效快的政绩,细水长流的扶贫举措屈指可数。比如,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实施彝家新寨建设中,多数采取集中打造样板彝家新寨模式,虽然树立了一座座新寨标杆,却忽略了像阿土勒尔村这样的偏远村落,新寨像遮羞墙隐去了背后的贫瘠,如此扶贫自然难于全面周到。
其二,移风易俗问题。远古的图腾崇拜,传承千载的毕摩先知文化,彝人把对自然生活的不解,寄托于鬼神庇佑,习惯用善恶轮回、因果报应、天降祸福否定人力胜天。这根源于科学教育的长期落后,多数彝人目不识丁崇尚迷信极深,思想认知难以根本改观,民风教化难度较大,远见卓识者寥寥无几。被以彝治彝眷顾的彝人政治精英里,也少见治邦安家能手。如此,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不足,贫困依旧轮回循环。
笔者相信,“悬崖村”并非凉山个例,凉山也并非全国唯一的贫困地区。“悬崖村”是幸运的,在舆论喊话下出行问题得到了真正解决。但是,解决好突出贫困问题,不能仅靠舆论关注后亡羊补牢式的填补。执政者只有抱着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的思路,才能把扶贫做好、做深、做透、做到位。如此,凉山脱贫才有希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