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对一所不到10个学生乡村小学的观察与思考

[ 作者:王龙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7 录入:实习编辑 ]

摘要:留下来的那部分老师究竟图个啥?是能力有限走不出去,还是某种其自身也说不清的某种坚持与乡村责任的担当?

前些时日走访了某地一所乡村小学,甚是惊讶。整个学校一共有12个人,2名老师,1名校长,9名学生,共一年级、二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班4名学生,另一个班5名学生,两位将退休女老师分别教两个班的语文,校长一个人教两个班的数学。

校长说,虽然学生很少,工资待遇同周边学校老师却是一样的,平均每月1800多元钱左右,只是学校人太少,搞得自己心情很复杂,有一种百感交集的说不出的滋味。“如过完年开学,别的学校都是开着车去拉书,我领到的就这么薄薄的一打。”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别看这个学校学生少,老师校长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其他日常工作加起来,老师们一天下来很是劳累。校长说,辛苦些倒是不怕,只是每天略显冷清的校园教学氛围,总让人有种说不出的孤独感。

对于学校的现状及老师们复杂的内心感受,本村村民是不买账的。一次,一个学生在和其他同学打闹中,脸被门稍微蹭了一下,破了点皮,回家后被小男孩的奶奶看到了,第二天就找到校长毫不客气地说了一番极具威胁的话。

“你们老师是怎么看孩子的,要是再这样,下个学期我们就不在这儿上了,转到别的村子去上。”老人家的话显得咄咄逼人,校长开始好言好语跟她解释,结果怎么说都没用,于是校长也很来气了,回了句:“你想转就转吧,能影响我什么,刮风下雨,冬天接送孩子,看不方便的是谁。”

对于学校的现状,村支部书记似乎并不上心,准确地说是一点都不关心。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在谈到对未来的理想的时候,校长说:“我只希望下半年开学的时候,能把学校的三年级办起来,目前的两个班能变成三个班。”

当下情况是,孩子们升三年级的时候,就会转学到周围其他学校,如果新的一年级生源有问题,招不到学生,这个学校就只剩下一个班了。而这所学校学生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生源大幅减少后,原来学校空出的房子也被村里借为他用了。

回忆自己经历的小学教育,当时我们学校有十个班,每个班都有50多人,整个学校共600人左右,美术老师、音乐老师、体育老师、书法老师等等无一不有。只不过,由于当时每个班的学生太多,老师更多是放羊式管理+棍棒教育,每个老师在学生面前个个威信十足,个别老师甚至让人心生畏惧。现在的乡村教育情况不仅反了过来,对于学生少的学校,甚至比以前更糟。

其次是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一个30多岁的男教师,每月工资还不到2000元钱,远低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读完大学在乡村教书,所获得的工资待遇,应该说是整个乡村社会最低的。让乡村教师每个月拿着连养家糊口都难的微薄收入,却对其抱着育国家栋梁的期望,我们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换做自己,你又作何感想。

回想当年,记忆中的乡村老师收入虽不高,甚至经常发生拖欠工资的现象,有时半年都领不到工资,但那个时候,老师的职业起码是个铁饭碗,稳定的收入也远高于村里普通百姓。更主要的是,当时的乡村老师在村里是备受尊重的,用具与时俱进的话说,他们就是那时村里的乡贤,他们的话及态度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现在呢?似乎成了人人都可以轻视的对象,更令人感到悲催的是,这种轻视中还夹带着或多或少的怜悯之心。如此的现状,乡村的真正未来到底在哪里呢,会不会有一个值得期待的明天呢?我看,不好说。

我说不好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至今仍坚守在乡村,只知道有能力有门道的老师,要么离职不干,进城另谋出路了,要么调到乡镇或县城里其他更好的学校了。我并不是想说,当下留在乡村的老师们没有能力与路子,只是难以形容与洞悉,其火热的内心与孤独的灵魂,还有被外人看似煎熬般的日子。在整个乡村社会,他们成了被人们遗忘在阴冷角落中的一个群体。

有一个现象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和社会都将目光聚焦在了村子里的道路、墙体、下水道、厕所、路灯、天然气,而没将重点放在乡村教育提高上来。是因为它们与地方DGP增长没有关系吗,还是背后没有利益的驱动与诱惑?

农村的改变靠什么,难道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建设?反正我从中看到的乡建,更多是领导们为政绩、升迁所准备的政治筹码。拯救乡村,难道仅仅只是改变乡村的脏乱差这么简单。当下的乡村,社会与人心已经沦陷到了何种程度?

谁在关注乡村社会人心与道德的混乱,谁能拯救与重塑乡村的人心?仅靠以赚钱为目的的农家乐、家庭农场、乡土电商、休闲旅游开发、民宿养老等能行吗?拯救乡村的关键在乡村教育,当下国家正在大力推广乡贤文化,未来哪些人能够成为乡贤,乡村教师是一个重要组成群体。

乡村教育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学生,二是教师。对于那些不到50人乃至个位数的乡村小学,最突出的问题是生源不足。如果没有相当人数的学生,或生源日趋减少,这类乡村小学破产是迟早的事,至于何时破产,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那么,乡村小学的学生都去哪儿了呢?原因有两个, “一家只生一个好”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是伴随城市化建设,大批农民工进城,不少农村孩子被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工父母带进了城市。这两个是根本原因,其他原因如“撤点并校”多是由其延伸出来的。

日渐一日,伴随城乡发展的极度失衡,乡村成了一个被城市抽空了的地方。一个个空心村与半空心村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耕地荒芜、土地污染、脏乱差成了乡村新的代名词。一个个乡村成了从那里走出去的人,想回却回不去或不愿意回去的地方。

对于国内很多普通乡村而言,那里似乎成了一个社会保障并不健全的收容所,成了一个只剩下鳏寡孤独、妇孺老幼避难的营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高昂的城市中,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他们是一批想逃离乡村却逃不出去的人。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乡村教育的衰落显得不可避免。以致予当下乡村争夺生源成了一件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情。此种现象背后,乡村教师又被置于到了何地,其整体教学素质的下降更是无法避免。

其中有一件事情耐人寻味。在不少优秀乡村教师选择放弃乡村,甚至放弃原本荣耀的职业进城另谋出路背后,留下来的那部分老师究竟图个啥?是能力有限走不出去,还是某种其自身也说不清的某种坚持与乡村责任的担当?

或许在不少乡村老师心中,这种坚守是令人看不到希望的,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仍在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在孤独与无奈中期盼着、憧憬着。面对中国广大农村乡村教育的种种难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乡村教育还有没有被拯救的希望?

如果说,乡村教育还有拯救希望的话,以下四个方面应成为整个乡村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当然也是痛点、难点,因为牵涉的东西太多,涉及的问题过于复杂。

1、大幅度提升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把优秀教师吸引回去。

在资本下乡、家电下乡、新农人下乡的大军中,为什么不可以有教育下乡?这里所说的大幅度,不是从1800元/月涨到2500元、3000元,而是直接提高到8000—10000元。都说教育是立国之本,面对关于乡村的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五花八门的扶贫,乡村教育是不是最应该扶一下贫,乡村教师待遇是不是也要彻底扶扶?别总将乡村教育重要性的口号挂在嘴边,而是要动点真格的,最好能直接一步到人,将工资一涨到顶。

2、将乡村教育的好坏直接与地方官员政绩挂钩,并成为一项政绩考核的硬性指标。

为何如此,只因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世界超一流水平,凡事只要地方主要领导一上心,所谓各种难题与困扰总会被琢磨出破解之道。就像当年地方财政困难时通过延发乡村教师工资的办法,虽然极不可取,却成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社会常态。总之,乡村教育若想真正有出路,被地方领导真正重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3、制定一套乡村教育质量考核的综合评定标准。

提高当下乡村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学硬件设施那么简单,建一栋两栋看似现代化的教学二层小楼就能提高小学质量了吗,那最多不过是改变一下最基础的硬件教学环境。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停留在做面子工程上。至于好的乡村教育质量标准是什么,可以用当地城市中最好的小学最参照,如教师团队综合组成是否最佳、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是否最优、教学设施与相关配套是否齐全等等。按照此标准打造乡村教育,乡土文化复兴与崛起,不仅大有希望,且可从根本上扭转城乡教育存在的巨大差距。

4、倾斜政策,加紧拯救乡村之肾。

政府从根本上重视乡村教育,而不是弃、等、拖,是扭转乡村教育问题的真正开始。对大多数乡村学校来说,仅靠自救最终只是无药可救。乡村复兴之根本在乡村教育,一个朝气蓬勃的乡村,其精气神靠什么支撑?非乡村教育莫属。乡村教育是复兴理想的乡村生活的“肾”,是乡村健康活力之源泉。

面对乡村之病,在政府的助推下,产生很多医治乡村药方,如休闲农业、美丽乡村、乡村建设、家庭农场、亲子农园、乡村电商、古村民宿、养生养老、土壤革命、内置金融、综合农协、村组改革、乡贤文化、有机农业等。由于各种乡村业态的叠加,使得被冷落很久的乡村一下站到了资本与社会舆论的风口,而这其中恰恰鲜有人将乡村教育作为一个重点。追问深处原因是什么,无非是短期内不能产生或直接产生经济回报而已。

众所周知的是,乡村教育本就不应该被当做一项只看能不能赚钱的买卖,这也不是商人、资本应做和该做的事,而是一项政府工程。办好乡村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是乡村恢复活力的核心关键。因此,乡村教育不应该站在商业资本的风口,而是站在国家制定关于乡村政策的风口。

中国乡村发现转自:九派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