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称,重庆市水利局党组织副书记、副局长、总工程师冀春楼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水利系统又一位官员应声落马,再次引发人们对“清水衙门”中腐败现象的关注。
在公众意识里,那些油水多的部门,官员容易腐败,因为其有实权,经手的钱多,行贿的人也多。而那些权力相对较小的部门,由于工作范围有限,经手的经费也比较少,所以没有多大“油水”,故被称为“清水衙门”。然而,梳理近几年的贪腐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所谓的“清水衙门”已俨然成为不少人从中牟利的“油水衙门”:浙江义乌市气象局原局长毛樟林在气象局整体迁建中疯狂敛财,“一千元不嫌少,数万元不嫌多”;重庆市永川区农技推广站原站长周忠友、原副站长凌玲和一名企业老板共谋,仅秧盘一项就虚报销量188万余张,骗取专项补贴46.2万元;杭州电力局路灯管理所原会计徐玥明则在多年间贪污电费达588万元……面对这一件件惊人的腐败案例,人们不禁要问:“清水衙门”何以变成了“油水衙门”?
其实,“清水衙门”是相对而言的,问题的症结也不在于“清水衙门”本身,而在于权力不受约束。一段时间以来,公众一直认为“清水衙门”无权无势、无利可图,可谓是腐败的“免检区”,因而处在监督的边缘地带、甚至监督的盲区死角。但只要是“衙门”,就有权力;只要有权力,哪怕是微小的权力,都有腐败的可能。在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制约的地方,别幻想有什么清水衙门。监督不严、监管缺失,自然会导致一些“清水衙门”变成了“独立王国”,变成了腐败的“重灾区”。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防止“清水衙门”成为“油水衙门”,必须将反腐的触角延伸到所谓“清水衙门”的每一个角落,做到无死角、无盲区。
首先,要加强对“清水衙门”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引导其正确行使手中权力。俗话说,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善用则利国利民,滥用则反伤自身。所以,不管是在“清水衙门”、还是“油水衙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时时自警、处处自省。对手中的权力,要有敬畏之心,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不断强化自身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而决不能将其作为敛财的工具。
其次,要进一步坚持简政放权,建立并完善事务公开机制。虽然说是“清水衙门”,但也有一定数额的办公运行经费,还会因基建、科研等有一些专项经费,一些与民生相关的部门还会有专用的惠民资金。对这些经费的使用,从立项到申请、从划拨到发放,不论数额多少,都应该坚持方案公开、去向透明,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防止一些“清水衙门”的负责人从中发现了“商机”,利用手中权力搞“暗箱操作”“雁过拔毛”,从而遏制腐败发生。
第三,要加强执纪问责,对腐败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生在“清水衙门”的腐败案件,足以说明这些“清水衙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对其权力的行使也存在有监督滞后、缺位、错位问题。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这些“衙门”领导干部的监管,畅通举报通道,以“无缝留痕”的监督斩断权力寻租的链条。对出现的腐败行为,不管涉及什么人,都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该处分的处分,该免职的免职,该移送司法机关坚决移送。
古人云:“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因此,要防止“清水衙门”变成“油水衙门”, 必须强化执纪监督问责力度。只有给“衙门”里官员手中的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圈”,使其一言一行都受到有效约束,才能在“清水衙门”中形成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的廉政氛围。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