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食堂打饭时,若使用文明用语,一份原价6元的午餐,只需要3元就可以买到。5月以来,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后勤集团在食堂贴出通知,只要学生就餐时使用“您好”“请”“谢谢”“您辛苦了”等文明用语,就可以享受特价菜肴。(5月7日《信息时报》)
看了这则新闻,笔者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这到底是倡导文明,还是绑架文明?
说文明话、行文明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一个人无论学识有多深地位有多高,都应当具备这种文明素养。学生就餐时对食堂阿姨说声“您好”“谢谢”“您辛苦了”,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无需外在的物质奖励。若用“特价菜”来“刺激”学生说文明话,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尴尬。
湖南长沙、浙江绍兴、浙江开化、宁波北仑、石家庄邯郸等城市公交公司为了鼓励乘客让座,曾发放过“爱心卡”,凑足多少“爱心卡”,可以免费乘一次车。结果让座的多,但真正拿“卡”去兑换的,不足10%,大都是留作纪念。这说明让座者不是为了物质奖励,是其人格光辉使然。说文明话同样如此。
当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对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礼仪给丢了,碰上熟人犹如路人不打招呼,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在旅游景区乱刻乱画攀爬雕塑,在公交车上争抢座位乃至引发舌战或动武……在目前的中小学乃至大学,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非常必要。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后勤集团在五一劳动节期间推出此活动,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让学生尊重食堂阿姨,尊重劳动者,倡导学生和学校服务人员的友善关系。但无需用“特价菜”来“刺激”。
高校学生毕竟不是三岁小孩,用小糖块哄着,才能讲礼貌,说出文明用语的。“文明用语换特价菜”,使文明教育大打折扣,是对学生文明程度的否定,是对讲文明的误导。讲文明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外在强加的。
这种建立在功利基础上“不得已而为之”的“文明”,不但不能体现学生文明素养,反而会教坏学生,很容易把学生引入“唯利是图”的歧路上去。假如哪一天“特价菜”不卖了,学生是否也会跟着不说文明用语?假如学生说了文明用语买不到“特价菜”又该怎么办?将文明用语和“特价菜”捆绑在一起,怎么看都很别扭,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语言文明的初衷大相违背。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是一个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发展与和谐进步的一种具体表现。一句文明用语都要用金钱来换取,还是大学生吗?
“文明用语换特价菜”的做法过于功利,文明教育不能与金钱挂钩。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不文明现象,需要家庭、学校的积极引导。家长、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文明素质,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使用文明用语。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应定期开展文明教育讲座,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从思想上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使文明意识真正内化于心,让学生由衷地说一句“您好”“谢谢”“您辛苦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