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鞍山市公安局沙塘派出所民警发现,从3月底到现在半个多月时间里,辖区某小区有一位七旬老人总是在凌晨两三点钟拨打110,称自己在家摔倒了,但是当民警走进这位老人家中时,却发现老人说了谎,他并没有在家中摔倒,而是在家里泡了好茶等待民警上门,只要求民警能在家里坐一会陪他聊聊天。(4月19日安徽商报)
老龄化时代,养老问题历来都是一个沉重而现实的社会命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独居老人通过报假警“求聊天”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不免让人唏嘘感叹,也将老人精神赡养的现实困境再次推到了社会和公众面前。
老人报假警“求聊天”,无疑戳中了社会的痛点,也戳中了网友最柔软的内心。在法律上,老人报假警“求聊天”的行为不仅浪费了本就有限紧张的警力,更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已经涉嫌违法,但对公众对社会而言,“报假警求聊天”却更像是一出现实讽喻,更像是独居老人的一种积极的精神自救。随着时代的变迁,赡养老人已经从最初的物质赡养上升到精神赡养的层面,很多时候,父母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足,更为重要的,可能还是精神上的陪伴。
然而,鉴于求学、工作等地理条件的局限,子女往往奔波在外与老人分隔两地,无暇照顾父母,这无疑让老人的生活陷入巨大的真空。其实,对父母而言,他们对子女的要求并不多,要求子女陪自己说说话、唠唠嗑,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甚至可以说,根本是一种极其低廉的愿望。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对老人物质赡养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赡养的重要性。老人报假警“求聊天”的行为,既让人理解,也叫人动容,行为背后是对拳拳亲情的深情呼唤与殷切渴盼。
为了敦促子女落实精神赡养的责任,全国范围内不少地方都积极试点将“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然而由于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大多都“只听声响不见影”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可言,这既是精神赡养的现实困境,也是立法鞭长莫及的悲哀。
老人报假警“求聊天”,尽管给公众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悲情,但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无疑是在提醒我们,不管多忙,也要树立精神赡养的意识,也要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精神赡养并非难以企及,纵然我们无法将父母接到身边与自己同住,但闲暇时的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对父母而言可能都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期待老人报假警“求聊天”的新闻能够激起万千子女的情感共鸣,重视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作者地址:四川省乐山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