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闭门”迎检,检查工作岂能唱“双簧”?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20 录入:16 ]

《人民日报》4月17日“今日谈”刊文《“闭门”迎检等于养隐患》,其中举例说,到附近的小店吃早餐,发现几个摊位都关门了。一问才知,有街道干部上门“打招呼”,近期上级机关来安全检查,让“关门”避一下。从而提醒“下面”在这种环节上耍小伎俩,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得不偿失。这也提醒上级部门,要让检查严起来、实起来,多做不打招呼的暗查,让被检单位无从“精心准备”。

读到这则经典短文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检查”者和“迎检”者岂非在唱“双簧”?然静下心来一想,当前的各类“检查”还真有点这般模式。作为“检查”者,早些天就要将检查的时间通知对方,并暗示或要求对方做好一切迎检准备。这貌似合理、自然的步骤,似乎出现了一些“漏洞”——这“迎检准备”中,可能就包含了文中所说的那种“闭门”现象。而“闭门”所遮掩的,恐怕就是检查中可能出现的“短板”吧!这样,“检查”者没看见就没有发言权,“迎检”者既已过关还整改什么?真还就是唱的“双簧”。

这种“双簧”式的检查,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表现。本来,作为一级单位、一个团体或个体,迎接检查是平常的事,但若只是为了“迎检”而“迎检”,甚至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闭门”了之,那就有些适得其反了;作为一级领导,下基层检查工作也是职责所在,分内之事,干嘛一定要像“乾隆皇帝下江南”一般先颁“圣旨”,待各地都准备好了迎接“圣驾”时,才浩浩荡荡地出发呢?那样的“检查”,实际就是唱“双簧”,双方你知我知,皆大欢喜。

纵观古今,中国人“迎检”的“花招”可谓“历史悠久”,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候,上面明明知道下面“假得离谱”,但还是愿意去看,因为自己治下的“歌舞升平”,谁不愿意看到呀!电视剧中“和珅”与“皇帝”就堪称下级与上级相互欺骗的“典范”——那种“下级”迎检的方法,“上级”甘愿“受骗”的心理,演绎为在“众大臣?面前的一出出“双簧”,没有人敢有不服。 

于是,古代就有少数皇帝或官员“微服私访”之说。的确,“微服”了,自然能了解到一些真实的东西,找到了症结,再“对症下药”,于国于民都善莫大焉! 随着社会的发展,“微服”这样拙劣的“检查”手段早也不用了,但是,别让常规检查弄得那么“旗风浩浩”;别将“迎检”变为“闭检”,这于上于下都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于国于民有益,辛苦麻烦些又有什么呢!

当下,各级都在大力践行“三严三实”,掀起“两学一做”的热潮,与这种下级刻意“闭门”遮掩,上级甘愿“受骗”过关的检查模式是背道而驰的。须知,“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查找问题,继而进行有的放矢的“补救”完善;“迎检”是在工作扎实并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接受“检查”,继而发现自己的“短板”,再进行“补缺”。我们的工作中,“检查”必不可少,但应该检查“常态”;“迎检”更当态度端正,不欺上瞒下。倘若大家都“心知肚明”地唱“双簧”,最终吃亏的还是党和人民。(文/何竹梅)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