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村民不了解政策”或许是句实话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8 录入:16 ]

“我以为山高皇帝远,上头管不到我们这种小地方;村里大多数都是渔民,他们不了解有关政策……所以就怀着侥幸心理,却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日前,被开除党籍的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青澳村村委会原主任江为祥悔恨地说。  (中国纪检监察报 4月14日)

在对几位当事人给予开除党籍处分或者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退回相关违规款项时,涉事者说出“我以为山高皇帝远,上头管不到我们这种小地方;村里大多数都是渔民,他们不了解有关政策……”的雷人话语。笔者以为,村民不了解政策或许是句实话。因为作为村支部书记、村干部居然能以办公经费为名,骗取困难群众“造福工程偏远自然村搬迁”、“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及“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款项,用于自己支配。让我们不得不疑问,本来是造福于民的扶贫资金,其执行过程中为何会出现虚假骗取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只有村民不了解政策吗?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得不说,制度上存在的漏洞是发生这一问题的根源。早前,不少地方在扶贫对象的认定和扶贫资金的管理方面都存在过程不公开、程序不严格、监督不到位等制度漏洞,扶贫资金被有关部门挤占、挪用和随意分配。同时,个别基层干部也视扶贫资金为“唐僧肉”,本着“不吃白不吃,吃了不白吃”的心态,弄虚作假以骗取扶贫机构的信任,获得本不该得的资格和资金。足以说明,权力不分大小,职务不论高低,只要有权力的地方,就必须有完善的监督,只要有职务行使,就必须有相应的牵制,否则,置群众利益于不顾,用虚假手段骗取资金、伪造开支,会防不胜防。

同时,造成几名村干部不作为和不廉洁问题的重要原因,还在部分监督部门缺乏对待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工作随意,把关不严。如,为疏通关系,他们还买了4万余元的土特产跑关系送礼。暂且不论土特产送与谁了?该如何追究责任?试想,能明目张胆从贫困户手中骗取救命钱,没有监管者推波助澜,他们能得逞吗?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村干部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日常工作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联系着千家万户,在广大农民眼中那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干部。如果像本案这样扶贫领域造假现象屡禁不止,无疑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不但让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不能得到严格的贯彻和执行;更让该得到资助的人没有得到,不该得到资助的人反而得到了,这不仅显失公平,让贫困者心寒,也会让惠民政策在此等“蛀虫”手中摔碎,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着实值得警醒。

其实对于扶贫资金的审批和使用,不是法规缺失,制度不健全,而是相关部门履职管理不到位,权力缺乏监督制约,公众监督不畅,本案又何尝不是如此。笔者愚见,要根治这一问题,首先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扶贫领域的法律和制度,堵塞任何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其中,信息公开是最重要的制度措施。关于扶贫的所有信息,无论是资格认定的标准、认定的程序还是认定的结果,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再者,相关部门还要沉下身子,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扶贫机构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作为、缓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对造假者依纪依法进行惩处,对监管失职的工作人员进行惩处。或许能避免扶贫资金被“东咬一口,西咬一口”。

千里河堤毁于蚁穴。“村民不了解政策”并非笑谈,也绝非小事。小小的村干部能在扶贫资金发放中肆意违法违纪,一手遮天,更是值得深思。有道是,权力无论大小,只有做到防微杜渐,严格监督,才能够彻底根治贪污腐败。为此,愿相关部门加强对权力的制衡,扎牢贪腐大门,务必对牵涉到资金的项目严格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再者加强对所有干部的教育管理,筑牢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当相关制度规定真正形成带电“高压线”,贪腐者也就少了“空手套白狼”机会。(文/鱼予)

作者地址: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