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多段视频显示:一辆红色英菲尼迪跑车数次撞向一辆白色福特越野车。其间,一辆制式警车闪着警灯停在事发现场,一名身着警察制服的男子站在跑车旁,注视撞车但未制止;跑车司机殴打一名站在福特车前的男子,多名身着警察制服的人员开始制止,随后红色轿车司机逃离,制服人员未上前追赶。(4月13日沈阳晚报)
一提到公安、城管、交警等部门的执法形象,公众几乎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暴力”、“野蛮”、“爆粗”等低俗而负面的字眼。聚沙成塔,在长期的累积效应之下,这些固化的负面形象实际上还应归咎于执法部门多年来的自毁形象。因此,在这种固定认知下,“围观执法”的视频一经曝光,立刻引起了网友和公众极大的关注热情。
客观而言,与广为舆论诟病的暴力执法、野蛮执法相比,这次的“围观执法”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难得的进步,至少在执法方式与执法态度上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并没有陷入之前备受质疑的野蛮、暴力、爆粗的闹剧之中,无疑是对原来“暴力执法”的一种改正与纠偏。但从广大网民和公众的反应来看,“围观执法”顶多也只能算得上是对“暴力执法”的一种妥协与退让,从之前的野蛮暴力到现在的无视冷漠,“围观执法”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法让执法尊严与执法形象真正从街头闹剧中解脱出来,同样不值得提倡。
实际上,之所以说“围观执法”是对“暴力执法”的妥协,是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但凡执法行为有踏线越界的现象发生,无一例外地都会被网友冠之以权利任性、公权傲慢的“帽子”,经过网络的放大与发酵,甚至还会被不知情的市民断章取义。或许正是鉴于社会的压力,才让这几位当事的警察在犯罪行为面前望而却步。表面上,尽管“围观执法”确实摆脱了暴力、野蛮的窠臼,减少了直接的肢体冲突,但对周遭群众和广大网友而言由此造成的心理伤害却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更甚以往,警察的冷漠与无视不仅是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变相纵容,还会让普通市民感到绝望、无助,对社会治安失去信心与希望。
文明社会,执法主体理应在法律的框架之内解决纠纷伸张正义,执法的方式与手段当然也应该远离野蛮和暴力,但这并不代表就可以完全退让到“围观执法”的无底线地步。应该说,警察与犯罪份子,兵贼之间本就是势不两立的对立群体,不可能和平并存于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如果说“暴力执法”让人深恶痛绝的话,那么“围观执法”只会让人哭笑不得,如果说“暴力执法”是公权过度膨胀的话,那么“围观执法”就是公权的过度萎缩、权利疲软。
惩治邪恶、匡扶正义,既是职责所系,也是民意期盼。说到底,“围观执法”更像是一则值得执法人员认真研读的现代寓言、一个掩耳盗铃式的黑色幽默,但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滥权与公权缺位同样都会引起公众反感,甚至激起民意反弹,同样都是一种渎职,都是对执法威严与社会公信的一种伤害与亵渎,实不可为。
作者地址:四川省乐山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