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与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学员座谈时指出,新闻发布是现场直播、即席发言,很难保证发言人的每一句话都完美无缺,有时说错一两句话在所难免。我们经常讲改革要有容错机制,新闻发布工作也需要容错机制。要给新闻发言人创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敢于说话、愿意说话。只要大原则不错,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关系,就是说错几句天也塌不下来,及时纠正就可以了。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这样的肚量,媒体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中国文明网)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错误”是不能容忍的,只要是错了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久而久之,许多人在工作中为了不受到指责,不受到处分,渐渐养成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理,这种心理束缚着人们干事业的手脚,阻碍着人们前进的步伐。就如当下的新闻发言人,他们为了不引起民愤、社会错误的舆论及上级领导的降责,他们面对媒体存在畏首畏脚,选择性沉默,遇到难以回答之事用“无可奉告”来搪塞的情形。然,这种社会常态究竟为何形成的呢?
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后,“容错”成为了一个新的话题。
“容错”这个词在大家的脑海里渐渐苏醒,人们慢慢意识到其实有些错误不是不可以原谅的,特别是为了祖国昌盛“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们,他们走着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谁又可以避免不走弯路呢?如果人们都能客观的“容错”,社会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气象呢?
目前,全国各行各业正在陆续建立“容错”的宽容改革干事环境,“容错”正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也逐渐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中。适度的“容错”在2016年的这个春天,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播下了改革创新的种子,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