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冯学荣:为什么城里人比乡下人更温顺?

[ 作者:冯学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8 录入:吴玲香 ]

导语: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人与土地打交道,脾气温顺并不能带来额外收益,所以人们的脾气和性格更加贴近自然状态。而工商社会是交易社会,其生活方式是人与人打交道,交易者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更倾向于和脾气温顺的人开展交易。因此工商社会有一个现象:脾气越好的人越吃香,即人们平时所说的和气生财。适者生存,在工商社会里久受熏陶的市民,其脾气普遍比乡民更加温顺,这并不是二者基因有什么差别,而是经济激励机制在起作用。

我们去的地方多了,都会慢慢发现:城里人普遍比乡民更加温顺。上海、广州、香港、台北,新加坡……这些商品市场发达的城市,它们的市民普遍地、明显地比乡民更加温顺、更加有礼貌、更加好打交道。例如说在上海和广州,你想惹恼一个本地市民、与TA当街打一架,是很不容易找的,在台北和新加坡,那就更难找了。

这个现象不但存在于华语世界,就算在东洋西洋,同样也存在,你比如说东京的白领显然比北海道的渔民更加温顺;纽约的市民也毫无疑问比西部的牛仔更加温顺;法兰克福的市民也普遍比德国的乡民更加温顺……总之一句话:城里人普遍比乡民更加温顺,这是人类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

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城里人的基因难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显然不是,城里人也是从乡下来的,至少其祖上也是从乡下来的。那么,为什么乡民进城之后,快则二三十年,慢则一代两代,其脾气性格必然会变得更加温顺?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呢?

我们要知道:人是一种经济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从经济两个字入手,去观察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我们往往就能掌握看透人类社会的密码。城里人为何更温顺这个问题,也不能逃离经济规律,问题答案的密码就在于这四个字:经济激励。

让我们从城市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看看城里人是怎样从自然状态,一步一步变得温顺起来的:

我们平时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会感觉到某些应聘者的脾气不好、态度不够谦恭,于是我们会将这些人筛掉,而倾向于选择那些笑容可掬、性格温顺的应聘者。被筛掉的人钉子碰多了,TA们就会自我反省,在下一次应聘的时候,TA就会学习微笑、迫使自己变得温顺,以适应市场。而被录用的人则会在心里面进一步激励自己:原来对人态度温顺是有好处的,所以今后我要更温顺些。长期以往,这种市场激励机制就使得职场上温顺的人越来越多,而脾气坏的人则越来越少。

我们平时找餐馆吃饭的时候,也会倾向于选择老板笑容满脸的那家餐馆;别的餐馆也许更加好吃,但是老板态度冷酷、说话不客气,三思之下,我们还是不愿意去,因为没有哪个消费者是喜欢受气的。久而久之,待客有礼、态度温顺的餐馆,其生意越来越好,而对客人板着脸、态度欠佳的餐馆,其生意就会越来越差。于是在城市里,和气的老板越来越多,而凶狠的老板则越来越少。

我们平时在商场消费时,碰到态度不好的服务员,我们会投诉TA,投诉之后,那个服务员往往就会被解聘,然后商场的老板会吸取教训,他会另招一个态度好的人做服务员,被解雇的服务员回家之后就会反省,日后TA就会改掉坏脾气、以适应生存环境,于是久而久之,城里态度好的服务员越来越多,而态度恶劣的服务员则越来越少。

这一类现象,适用于城市里的各行各业,时间长了,虽然没有人明文昭示,但城里的人们普遍在心里都明白了这么一个事:和气可以生财,逞凶则会丢饭碗。做一个温顺的人可以获得生存,可以收获经济回报;而做一个凶恶的人,在城市里就会处处遭到排斥,无法生存下去。长期以往,这种看不见的优胜劣汰,不言而喻。

我们都知道一个经济常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会对增加成本的事情吸取教训、并努力戒之,而对增加收益的事情,则会加倍去做。这种激励机制改变了人们的行为,而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就逐渐演变成性格——城里人普遍比乡民更加温顺,其密码就在于这一点,说到底,是经济激励,改变了城里人的性格。人,就是这样一种现实的动物。

而在乡村,乡民的生产方式是人和土地打交道,土地是死的,你只管对它使蛮力就好了,你不需要对它温顺,你也不会因为对待土地温顺而得到什么利益,也就是说,在城里迫使人们变得温顺的经济激励机制,在乡村不存在,正因为如此,乡民们缺乏激励,他们就不会压抑自己,所以乡民的性格和脾气相对于城里人而言,更加接近自然的状态。人们平时说穷山恶水通常民风彪悍,大抵如此。

说到这里,答案已经十分清晰了:原来,城里人和乡民的基因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各自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彼此的性格。

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城里的人们为什么喜欢和温顺的人打交道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点:人天生趋利避害,人的本能告诉人们:凶恶的人危险,应当敬而远之;第二点:人们认为:温顺的人更好说话、更好开展议价,和温顺的人打交道,交易成本更低、获利更大。也就是说,人们喜欢和温顺的人打交道,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所谓城市,就是中之,城市的本质不是楼房,而是市场,人们涌进城市,从根本上而言,是为了交易,要交易就必须与人打交道,与人打交道就存在选择的问题,选择温顺的交易对手打交道,交易成本更低。商家当然深谙此道。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客服小姐,她们的声音永远都是甜的,而且是骂不还口的,这并非因为她们天生懦弱,而是因为她们深深知道:顾客就是上帝,我和顾客顶嘴的话,就会丢掉工作。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说明了即便是一个凶恶的人,在经济利益面前,TA也会压抑自己、强迫自己变得温顺,而在经济生活中养成的这种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重新锻造了市民的性格。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经济和贸易市场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不但增加了人们的财富,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性格。市场竟然可以打磨人的棱角、使人变得更加温顺、使社会变得更和谐。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市场越发达,世界更和平。古往今来那些鄙视商业的文人,他们终生沉浸在琴棋书画里,却做梦也想不到:竟然是他们平生最瞧不起的铜臭社会,催生了更和谐的世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文经济学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