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日报道的《村干部吃饭打白条近6万元 七旬老人讨要十余年无果》,黄陂区六指街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六指街纪委当即启动督办程序,一天的时间,已追回3.45万元;剩余部分,被要求欠款村29日前还清。 (长江日报 3月26日)
“七旬老人、手执村干部吃喝白条、讨要十余年无果。”看到这,在批评、谴责欠款的16个村村干部之余,我们更应该看到,吃喝“打白条”的背后,不只是账务赊欠的经济问题,更是自认“官对民,自高一级”,妄图以权压人、以权压法、以权压规的权本位之举。在此期间,无论什么原因和理由,一二十年前的旧账,6万余元,对于七旬老人,对于干部的作风,对于干群的关系、感情而言,这何止是一顿顿霸王餐?它吃掉的是民心民意,吃出的是民怨、民困。试问,该由谁给他们的跌碎的官德“缝补”?该谁为他们洞穿的公信力买单?笔者以为,不能以全面还清欠款而了之,更别让吃喝“打白条”伤了干群感情。
说到吃喝打白条,报道中的黄陂区六指街街道办事下设的村并非孤例。前有许昌市“猪蹄白条”;蓝田县某乡政府赊账吃饭欠下1.8万元,四年不还,导致小饭店倒闭;海口东山镇政府拖欠14万元的吃喝款长达17年,导致饭店被拖垮等等如是;今有七旬老人讨要十余年无果。虽然最后组织出面得以解决,但白条上的那一个个冰冷的数字,那失去民心的流水账,却折射出的是监督管理上的缺失,让代表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基层干部“有吃无恐”打白条,是监管之殇纵容他们无节制行为。试想,此种官德何以取信于民、立威于民?
毋庸讳言,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干部吃喝“打白条”事件,似乎已经成为部分干部消费潜规则,习以为常地消费完后签字“赊账”,已然成为“惯例”。值得拷问的是,为何这些村镇干部吃喝打白条欠款一二十年,却没有得到及时查处?是有关领导不知?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们暂且不论。但从另一个方面实则暴露出个别基层干部干部奢靡享乐、任意妄为的作风问题;暴露出村级财务没公开,预算制度没透明细化,报销账单暗箱操作,监管缺位问题。才让16个村的白条如此猖獗,视“公钱”如流水的同时,肆意妄为拿“公权”耍威风。让政府的权威、公信力渐渐丢失在这一张张“打白条”的人手上。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值得欣喜的是,近6万元白条,一天的时间,已追回3.45万元;剩余部分,也被要求欠款村29日前还清。或许又一白条事件就此将画上一个“圆满”句号。但它带个我们监督部门的却远远不止这些,如何引以为戒,抓好基层干部作风问题,让他们管住自己的嘴,看牢自己的手,廉洁行事?如何把他们的权力置于阳光之下,让为民务实、厉行节约之风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干部拿公信力去吃喝“打白条”?如何建立好严格的公开公示制度,把各类招待费详实的公布出来,接受群众的监督?如何对公款吃喝“打白条”,这种权力撒野的严重行径予以严惩?
最后,对村干部“有吃无恐”打白条的行径当予以严惩。欠钱不还,尤其是对领导干部而言,不止是人品问题,更是官德的缺失。诚如网友所言“党风廉政建设应该是一场持久战,应该是全覆盖,不能有监督死角!应该强化监督管理队伍,加大巡视检查范围,提高所有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让各个群体都能满意。”说一千道一万,笔者相信,当监管不缺位,村干部“有吃无恐”打白条的权力就将不再有。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