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造的苏北窑湾古镇一角
整治后集中连片的农田
整治后的荒地上农民种上了蔬菜杨磊/图
6月下旬,由致公党中央、国土资源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来到苏北,在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的带领下,就苏北城乡发展模式展开调研。调研发现,苏南等地在工业化发展前期的经验教训,正被一批批“双派”干部带到苏北,并在崭新的发展机遇下,促使这里悄然巨变。统计显示,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8年高于苏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一季度,连云港市GDP增长11%,增幅全省第一。这个似乎一直摆脱不掉发展洼地标签的地方,正在通往江苏经济北部增长极的路上阔步前行。
做实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
良田建设与规模经营带来农村发展动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很多农民将耕地以每年1000元/亩的价格流转到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除了种粮,还催生出独具苏北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一户一棚、一镇一品,几乎每个镇都有在全省甚至全国叫得响的特色产业。
苏北地区是江苏农业主产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调研时正值麦收时节,穿行在平坦的乡村公路上,到处可以看到平整的农田和忙碌的大型收割设备,但农民的身影并不多。连云港市东海县县委书记宋波告诉我们,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直接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人数大幅较少。很多农民将耕地以每年1000元/亩的价格流转到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自己则在当地或外出寻求其他务工机会。
目前,东海县发展家庭农场200个,规模大多在100亩~300亩;农民专业合作社1348个,通过专业化分工可纾解农民产供销多个环节的压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是稻麦两种的典型地区,过去苏北农民往往把秸秆一烧了之以抢农时,现在由于专项补贴和回收机构的到位,苏北地区已经能做到秸秆全部就地还田,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连云港市下辖三县一区都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其中灌云、灌南达到省“吨粮县”标准,东海、灌南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催生出独具苏北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一户一棚、一镇一品。即除了种粮,每户农民家里还有一个蔬菜大棚或者鲜花大棚,几乎每个镇都有一个在江苏省甚至全国叫得响的特色产业。连云港市市委副书记张同生表示,一户一棚提高了农民收入。据初步统计,同样一亩地,种粮年收入是0.15万/亩,种西红柿是0.4万元/亩,种葡萄是2万元/亩,养泥鳅是4万元/亩。目前,连云港市拥有全国的最大紫菜生产加工基地、泥鳅养殖基地,全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
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双店镇这个最新崛起的百合之乡,你可能遇到从未听说的“淘宝+职业”。以景观摄影师为例,他们的职责就是试种百合、绣球花等,并通过造景等手段呈现鲜花最美、最真实的种植效果,然后拍照卖给电商交易平台,交易平台再将这些照片免费提供给淘宝店主(农民)。行业细分及农村电商的出现,降低了传统农民尝试第三产业的门槛。目前,双店镇鲜切花产业基地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建成连片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8000余栋,占据上海百合花消费市场的70%。棚均纯收入达3万~5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做实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的农业发展思路,正在让苏北农村发展产生崭新的内生动力。
向煤要绿,以绿定地,让绿于民
塌陷地治理在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
按照“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的“四位一体”模式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徐州新添大小上百个湖泊、湿地和景观区。别的地方抢着盖湖景房、增加楼层,但是徐州却经常削减楼层,房子盖多高要由周围绿化树种能长多高来决定。
一城煤灰半城土,这是昔日的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则是今日新徐州。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还真不会相信这种变化。
130余年的煤矿开采,给徐州留下550万平米棚户区、35万亩塌陷地,塌陷地治理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2010年,徐州抢抓振兴老工业基地机遇,实施了江苏省单位投资最大的潘安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项目,整治面积1.74万亩,总投资1.71亿元。较浅的塌陷地经过削高补低,或进行复垦耕种,或利用地形搭建温室建设高效农业;塌陷深度大于2米、无法耕种的地块,则因地制宜挖湖引水造景,建成乡村湿地。按照这种“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的“四位一体”模式,徐州贾汪区全面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完成塌陷地复垦项目82个,治理总面积近7万亩。
采煤塌陷地治理让徐州新添大小上百个湖泊、湿地和景观区。与此同时,72座环抱徐州城的石灰岩质荒山,也因市民的不懈努力,在全国创造了“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的典范。如今,徐州森林覆盖率达31.9%,江苏省第一;人均绿地17平米,全市300亩以上公园、园林、湿地30个,生态区占主城区面积45%,全部免费开放。
那么,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究竟是以GDP定地、以招商引资定地,还是以绿定地,则是对徐州的一大考验。
别的地方抢着盖湖景房、增加楼层,但是徐州却经常削减楼层。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有两句名言,第一句是“徐州没有湖景房,无论新开发的哪片湖景,最内层的一圈都是绿色步道,要服务全体市民”;第二句,“步道外围的房子能盖多高,要由周围的绿化树种能长多高决定”。具体说,就是从湖对面看不到房子,以楼前面的绿化树种5~10年能长多高来倒推,绝不能让高楼影响整个湿地的景观。
“让绿于民”,看似浪费了土地的商业价值,但却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城市的生态品质。曹新平庆幸地说,他主政徐州的这8年,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已经不再唯GDP是从,这是他敢于放手进行生态建设的外部原因。他这样算了一笔账:普通市民可能一辈子只去一次五星级酒店,如果做成开放式的公共景区和绿地,市民却可以天天来公园。这样就改变了新一代徐州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这难道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吗?
■调研后记
苏北何以快速赶超
长期以来,一提到苏北,人们总会先想到苏南。也难怪,无论富裕程度还是改革锐度,苏南有太多典型可以挖掘,南京、苏州、无锡、昆山、华西村……个个都是改革开放历程中响当当的名字。甚至,北部胶东半岛的青岛、日照等地也经常被拿来与苏北作比较,在南北明星邻居的衬托下,苏北似乎一直摆脱不掉发展洼地的标签。
此次调研,让人惊喜的不仅仅是苏北今夕不同往日的面貌,更是苏北快速赶超背后先进用地理念支撑下的发展模式。而这一切,源于对苏南经验的借鉴,源于“双派”干部制度,源于苏北精神。
近年来,江苏省委对苏北发展除了财政倾斜和扶持,还从干部队伍入手,大批抽调各级苏南干部到苏北一线,简称“双派”干部。例如,已向苏北村党委派出100名党委第一书记,100名副高以上科技专家。这些“双派”干部在苏北工作3年以上且成绩突出者,将享受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待遇。同时,也从苏南的企业家中择优派到苏北做村支部书记,活跃村镇经济。这些制度创新,不仅给苏北带来了人才,更可贵的是带来了先进的用地经验和发展理念。
在苏北窑湾古镇等地的改造中,工人曾经要把古镇墙上的弹孔糊住,立即被叫停。诸如此类,在土地利用和整治过程中,及时引入先进理念,一些错误的做法得到及时纠正。小到一个弹孔,大到城市规划,处处可见苏南经验在苏北的应用。
“人生一粒种,漫山木麻黄”。这在不少苏北干部身上得到体现。作为曾经的革命老区,苏北党员干部骨子里的认真、吃苦、钻研精神,对苏北快速赶超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调研期间,很少听到当地干部诉苦,听到最多的是准备再尝试一些新方法,锲而不舍地去促成一些事。与荷兰皇家范赞藤公司合作创办中国百合试种中心,洽谈几次没有成功,那就准备充分一些再谈;在徐州周围山上种树没活,那就找找原因再种;再苦的地方再累的活儿,干部都不会离岗。
聚沙成塔,苏北的崛起刚刚开始。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致公党中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