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市长领队“扫大街”,别只看到“消极面”

[ 作者:胡臣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8 录入:16 ]

15日上午,河北省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市长常丽虹和该市500余名机关干部职工,一起对世界文化遗产——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道路两侧的杂草、垃圾等卫生死角进行清扫,这也标志该市为期2个多月的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正式开始。(3月15日中国新闻网)

书记市长带领机关工作人员扫大街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对于这类新闻,大多的公众仍是“不买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认识官员“扫大街”是为了博得“好印象”,为了“政绩”而“作秀”。产生这一系列负面情绪的客观原因还在于领导干部“扫大街”带来的“整洁效应”犹如“一阵风”,风吹过,整洁之事也就 “随风飘散”,大街可能极速回到 “脏、乱、差”原状。所以,公众并不看好这类“示范性”行为。但是,也不能因为一些个别现象就全盘否定书记市长齐上阵“扫大街”的积极意义,书记市长领队是“压力”也是“动力”。

一方面书记市长齐扫除给了相关部门人员“压力”。环境综合整治并非某个别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齐完成,但是正因为工作的交叉性质,可能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现象,致使环境“脏、乱、差”顽疾难以“根治”。书记市长带领500名机关工作人员齐扫大街,就是给了这些部门“压力”,一来书记市长重视环境整治工作,二来领队大扫除确实清除了40吨垃圾的劳动成果,花如此之大力气就是为了起到“带头作用”,彰显对环境整治的重视,同时也是给相关部门人员“压力”,倒逼其作为。

另一方面书记市长齐扫除给了环境整治工作“动力”。书记市长对于环境整治的重视,也是对负责此项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视,那么环境整治工作将会成为领导“眼皮子底下”的工作,领导的视察将可能成“常态”,这是很好的工作表现机会,毕竟领导的重视与肯定是工作的“动力源泉”。那么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展示工作能力的机会,就会更加尽心尽力协调其他部门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所以,别把官员“扫大街”只当“作秀”,也应该看到其中的积极面。书记市长扫大街有着相当的建设性意义,其意义并不在于靠其个人力量完成环境整治工作,而是通过“权威”释放的“压力”与“动力”倒逼相关部门作为,而相关部门的履职尽责才是环境得到长久整治的“持久动力”。



作者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八角井社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