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缘”起“缘”落,是潮流还是遗憾?

[ 作者:余婷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448 更新时间:2016-03-16 录入:12 ]

传统的乡村,按照费老的说法,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熟人社会,村民在封闭的地域上共同生活、共同劳作、频繁互动,形成了紧密联结的亲缘、地缘社会关系网络,互惠合作,有着强烈的道德伦理观念。在社会联结上,由于人们缺乏明确的社会分工,人与人之间有着极其高度的同质性,虽然不存在社会分工上的互补,但是却有着以各种传统活动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密情感关系;在行为规范上,几乎静止的社会让一切前人的经验仍然适用于当下的社会,这些经验逐渐沉淀为了传统与伦理,并通过社会化成为了每一个人都会自觉遵守的人生准则,没有选择权与退出机制;在生活方式上,低效率的农业生产不能为人们提供太多的物质享受,不发达的交通使人们的生活仅限于自己出生地周围的一片狭小的空间,人们得总是为了自己生计而忙碌,娱乐生活仅限于逢年过节的传统活动与日常劳动之余的闲聊,精神世界的发展受到限制,度过标准化的人生。随着市场化的力量向乡村社会的渗透,乡村社会在文化上开始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市场化条件下明确的社会职业分工打破了均质的乡村社会,原本的地缘亲缘格局受到冲击;人的理性逐渐增强,行为由本来的价值行为、传统行为、情感行为向工具性行为转变,传统伦理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下降;经济与交通的发达使得人们的流动性大大增强,社会开放性也随之而得到加强,单一、沉闷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被人们淘汰,人们的娱乐生活开始丰富多样化。

1、血缘地缘人际关联弱化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村民互动范围扩大,乡村社会中基于业缘、趣缘的人际关系网络日渐蓬勃,而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格局则遭到瓦解,熟人社会迈向衰落。

新生代务工的人员相继外出购房定居,只是过年才会回老家看望下父母。由于平日里见面少交往少,特别是那些被年轻父母带出去的小孩,变化较大,湾间的长辈们往往难以辨识,人与人不自觉的由熟悉走向陌生。大年初六,自家的一个小侄子过10岁生日,宴席的筹备不再是邻居亲戚们的相互帮助,基本是靠直接外包,传统的地缘人情纽带发生了松动松动不再构成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部分。烟花爆竹式样繁杂,村里餐桌茶几摆放的丰富物资与城里相差无异,他们再也不想麻烦自己的双手去制作一些我记忆中的小零嘴,而是用货币上集市购买现成品省事,虽然彰显着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逐步与城镇接轨,但是我还是怀念那灶炕烧出来的粗茶淡饭,简单却独具醇美。

在市场经济盛行的背景下,乡村的社会分工加剧。传统的乡村社会成员高度均质化,所有人都是农业生产者,几乎不存在职业分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本应该是是松散的,但是在各种传统活动的联结下,人们建立起了充满情感因素的地缘关系,这和血缘关系一起将整个乡村整合成一个共同体。市场化的入侵加剧乡村社会职业分工,专业化的趋势使得传统的活动开始变得商业化,原本应该由乡亲邻里合作承担的任务转移给了其他专业化的组织与个人,在这种变迁之下,原本地缘群体成员的纽带消失了,地缘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淡化。此外,在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背景下,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来源,年轻一辈的村民外出务工,生产和生活的空间扩展,社会互动的范围随之外扩,个人身份多元化,村落内部的同质性和自给自足的程度随之降低,村民间的相互联系迅速减少,原子化状态迅速显现,村民间的互惠合作也随之减少,在外务工发展状况比较好的甚至会举家外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意识与可能性减弱。正是由于村民间这种相互关联的程度降低,过去以宗族和血缘建构人际联系的权力文化被消解,村民的互动范围扩大、互动方式异质性增强。

2、传统伦理约束力下降

传统的乡村秩序依靠的是宗规族约,这些宗规族约大多是传统的沉淀,和传统的乡村社会紧密相连,甚至存在一些迷信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的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集中表现为村庄中人们的行为呈现工具理性特征,传统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对人们的行为约束力下降,人们开始依据自己的利益来确定自己的行为。

大年初一回老家,匆匆来回,不过也还是能看到家乡的一些新变化。道路硬化提升到家家户户,不再局限于以前村湾外围的必经之路,水塘掘深筑堤,田地整改,据说要实行对外承包。老家的村湾规模较小,本来户数不多,加之外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相继在镇上、县城甚至市级购买住房,过年过节大伙儿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回家探访下留守的老人,田地基本荒芜,无人耕种,承包开发至少还可以发挥土地的价值,为村集体创收。很多人都会感叹“年味淡了,习俗淡了”,不再拘泥于形式,湾间也不再呈现热闹非凡的景象。拜年由之前的登门拜访发展为电话问候、群发短信与微信送祝福;过年不再是所有人的团聚,而是休闲旅游的假期;即使探亲也不再遵循和讲究严苛的传统——“初二拜舅舅,初三回娘家”等等乡约,人们基本穿行式的就近一起走完。

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村民的行为日益转向了理性,人们的行为开始更多的倾向于韦伯行为分类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行动。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货币交换的方式已经成为村民之间以及村民和市场之间交换的主要方式,使得由人情维系的传统互惠交换观念开始向理性化方向转变,传统乡土社会中伦理、乡规族约渐渐不再是人们行动时会遵守的规则,共同的生活意义和伦理价值在这种冲击下逐渐消失殆尽,自主性、独立性不断提高,人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实际利益,更愿意为了自己的实际利益而行动,理性在人们的行为逻辑中日益凸显。

3、娱乐生活丰富快感化

生活节奏的自然化、精神生活的简朴单一是传统农村生活的显著特点,这与农村经济的不发达、人们生活的封闭性有关。而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化的发展带动了乡村生活的繁荣,社会开放性更是显著提高。在这种开放的过程当中,一些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进入了村民的生活,并隐隐约约对传统风俗形成了挤压。

过年短暂的休假可谓是农民工的天堂,他们可以敞开怀打麻将。村里的人打麻将成风,还没吃完午饭就开始邀摊,甚至惊异于连小学生都上桌。饭后的交流很多都是牌局与输赢,工资的攀比带来的恶性竞争,牌局的金额交易抛的大大的,年轻农民工一年在外辛苦积攒的钱财输的干干净净,真不知这是何苦,人应该为自己的精彩而活,不是为他人而活。村里集资建造的关公祠庙各种檐廊张灯结彩,整上霓虹灯,祠堂前面铺的小型广场,祭祀圣地演变为舞乐盛地,殊不知云长将军天天听广场神曲嫌不嫌吵。广场舞相比较于麻将还是值得一提的,至少它把大家拖出来交流与运动了。

乡间也办理了网络,也有了WIFI。以前举家守在电视机前的春晚,现在被支付宝和微信占领,一边看着电脑网站春晚直播的恶侃弹幕,一边痴迷于“咻一咻”、抢红包,据统计除夕红包收发的金额达到80亿之多,数字是惊人的,这背后需要多少手去操作,系统甚至短暂性处理延迟与崩溃。虽然抢红包拼手气带来了很多乐趣,却也完全找不到过年的感觉,春节只是成了传送红包的符号形式,即使是面对面,交流甚少,也都是各自对着手机。

市场化的力量首先是作用于经济层面,当乡村社会的经济得到显著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也必然会受到波及,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机制主要在于市场化因素影响下乡村社会开放性的增强,新的文化元素被吸收。打工经济的兴起,使得乡村的人口流动性加大,在过去的十年里,大量的乡村劳动力走出家庭、离开土地而迈入城市,这导致原本封闭的村庄结构被打破,也为外来文化敞开了怀抱。通过这部分打工人口,新的文化与思想被从城市带到了乡村。在丰富多彩的城市物质文化的侵袭下,注重精神的传统文化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在经过两种文化的博弈之后,乡村文化在两者之间实现了一个平衡,即乡村文化开始吸收城市文化,将其作为自身的一个部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研究生视野 微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