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植树节,党员干部未必都该去“植”树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4 录入:7 ]

312日是植树节,宁远县委书记刘卫华,县委副书记、县长桂砺锋,县委副书记伍佑伦,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明贵,县政协主席李苏昭等县领导来到县狮子山公园,与30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武警官兵和学生代表一道挥锹铲土,栽下一株株树苗,以实际行动给绿色生态宁远增添新绿。(312  新浪新闻)

又是一年植树节,播绿撒绿正当时。宁远县干部群众、官兵学生,在县委、人大、政协的领导下挥锹铲土植树,为绿色生态作出了贡献。他们参与的人数之多,成效之大,教育意义之深远都是值得点赞的。不过,在点赞之后,再结合以前的一些植树活动作点深入思考,似乎对这样的活动始终有种复杂而莫名的感慨。

本来,每年植树节到来之际,各地都要开展蓬勃的植树活动,基层各级各部门都要出动,在领导干部的带领、指挥下挥动铁锹,植下神圣的树苗。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公益活动,但在一些地方却成了“作秀”的“花架子”。为了“活动”,随便找块荒地,随便找点树苗,大家还干得“挥汗如雨”,然后照片一拍,总结一交,新闻一发,就万事大吉。据悉,有的地方所谓的“干部群众”们所植的树苗都得拔起重植。如此的植树活动,实实地玷污了“植树节”的清白。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就说:“植树节即将到来,往年一些花架子式的植树活动不要再搞了。”他这里所说的“花架子”,就是指有的地方“踩红地毯植树”“前植后拔”等现象。本来,植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笔者身在农村,曾多年栽种竹子,看着与别人一样的操作,但成活率总是很低。因此,“植树”应该是一项较为专业的技术活,“术业有专攻”,不是随便来个领导干部、学生代表干得好的。

特别是那些成片的种植,从窝坑的挖掘到树苗的摆放,从泥土的松紧到浇水的多少,都是有学问的。如果由于技术的问题栽死了树苗,浪费财力不说,工作效率还是事倍功半。相反,如果这些工作交给专业人员去做,或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那效果肯定就大不相同。因此,这“植树”之类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事情,就没有必要把一些地道的外行硬拉进来。况且,312日只是一个“节日”,真正的植树未必要等到这一天。其实,在全国不少的地区,312日植树一般都偏迟了。

那么,“植树节”作为一个节日,应该怎样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来达到教育和成效的双重目的呢?代表孙建博认为,“应该探索新形势下开展义务植树的新形式、新办法,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国民的参与意识。”他还举例,说“不会植树的,可以选择当一天护林员,或是参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宣传,还可以通过认养绿地、古树名木等方式为生态建设做出贡献。”仔细想来,这个建议还真有点“高人”的感觉,既防止了“作秀”,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所以,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们,从意识深处就不能把植树节的活动“形式化”,也不能局限于“植树”的单一化。像代表孙建博说的那样,或参与保护,或组织宣传,反正是为祖国的绿化作贡献,就不会辜负这个美好的“植树节”。“植树节”就植一天的树,“学雷锋”就做一天的好事……此类现象都存在“形式”“作秀”之嫌。每逢节日,只要能抓住契机,对民众起到应有的教育实践作用,就无愧于节日,无愧于人民。因此,在植树节里,党员干部是未必都该去“植”树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关口实验学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