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相继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有不少参会代表委员的议案都聚焦网络安全。代表委员们对于立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呼吁,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之前,一项“网络生态环境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一万多名网民中,大家最担忧的就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98.1%的网民支持对网络安全专门立法。(人民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传播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时代”已然到来。但人们在享受快捷与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巨大危险。网购商品个人信息被盗、线上预约挂号病情隐私被泄露、智能手机用户信息被贩卖……这些网络信息泄露的事件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在对事件皱眉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这些个人信息是怎样泄露出去的?
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终将彻底改变我们以往生活方式或者生活习惯。因此,人们在面对这些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不应仅把其当作一段小插曲,惊讶过后就抛诸脑后,而应多一些思考,毕竟随着信息生活的到来,这些正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如何解决当下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如何去预防今后可能会出现的其他问题,给“互联网+”立“规矩”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纵观全球,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国际社会正在从法律法规、战略政策、标准评估、管理体制等方面下手,全面开展信息安全保障实践。对中国而言,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我们十三五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关系着能否顺利实现全名建成小康的宏伟目标。因此,中国,同样需要从法律层面为网络强国战略保驾护航。
在这个愈发重视个人信息保护的时代,个人信息不仅承载着个人权益,也在很大程度上牵涉到商业机密、企业信誉、国家安全与信息主权。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互联网新技术和应用面前,亟需撑起法律的“保护伞”,让人们在享受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无忧。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