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回老家的人们又一轮候鸟迁徙回到工作所在的城市,他们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浓缩成了一篇篇回乡见闻。在这些回乡见闻中,一种情绪、一类主题反复出现,那就是“乡村凋敝”。例如,一位记者撰写的《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哀叹“田园故乡不止是在生病,而是有关于忠孝道义的一切伦理气息彻底死去了”“礼崩乐坏的村风”,因叙事生动、笔触哀婉,拨动了众多网友的心弦。那么,“乡村凋敝”是坏事吗?值得一议。
正方: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乡村空心化、凋敝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在这些地方的村庄,青壮年或因为去外地打工挣钱,或因为去异地上大学几乎都走光了,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往往过春节才会在村里驻留一小段时间,去读大学的以后也会留在城市,平时村里几乎只有老人与留守儿童。最有活力、最有生产力的人从乡村不断流失,不断失血的乡村焉得不空心化?焉得不凋敝?
反方:
农村子弟出去读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个人积累人力资本、从底层升上更高的社会阶层的机会,难道强迫这些人留在农村修地球你们才满意?青壮年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与更好的生活去异地打工,理所当然,难道强迫这些人留在农村从土里啃食你们才满意?我们需要搞清楚,是提高农民收入重要,还是把农民捆绑在农村重要?我们要兴旺繁荣的是农民还是农村?农村子弟通过求学与打工,在城市扎根定居,这就是真实进行的城市化。在这个意义上,城市化与所谓“乡村凋敝”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那些在大城市哀叹农村凋敝,但自己也不想留在农村的人是可鄙的。农村人没有义务满足某些人畸形的审美需求留在农村受苦受穷。
正方:
现在,由于青壮年纷纷外出,一些地方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在一些山村,由于缺乏维护,耕地正在被疯长的树木蚕食。这是对耕地资源的浪费,有可能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隐忧。一些地方的村庄,在原有的村民搬走之后,房屋失修甚至倒塌,一片颓废的景象,许多村庄正以这样的方式走向衰败与死亡,令人不胜唏嘘。应将城乡一体化、城市反哺农村落到实处。
反方:
把这些抛荒的土地免费让你耕种,你会去吗?随着中国劳动人口的日趋减少与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农业必然也必须走规模经营之路。传统精耕细作模式随着人工的走高是不可持续的。政府也在因势利导,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根据农业部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约4.03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0.4%,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超过341.4万户。至于山林侵蚀耕地,只是说明这些耕地以前就是山林,现在大自然主动搞“退耕还林”,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修复,还国人一个更美的乡村,其实是好事。
正方:
更大的问题是道德滑坡。在《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一文中,作者写道:“娱乐逐渐鼎盛,男盗女娼的不良之风也继而蔓延。村里的离婚者越来越多……除了年轻夫妻,有的离婚者甚至年近60岁,孙子也不小了。”“小智小慧的农民式思维,自私趋利和数典忘祖的人性丑陋,在这个村中被放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勤善礼孝的祖训宗规已然荡然无存。”
反方:
村庄离婚率上升是坏事吗?过不下去的婚姻还勉强凑合就有道德?自私趋利也分两种,如果损害别人的权益那当然是不对的,但如果没损害别人权益又有什么问题?文明与道德的基础就在于第二种自私趋利。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发展反而导致道德沦丧了,没有这样的道理。
【点评者说】“乡村凋敝”是这些年来一年一度的例牌。在改革开放之前,真的普遍存在敬老爱幼、揖让重礼、良风美俗、田园诗式的乡村社会吗?我怎么觉得乡村在越变越好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周末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