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唱衰农村论”违背客观现实

[ 作者:张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2 录入:12 ]

近年来,每到春节之际,回到家乡的有些知识分子群体纷纷用笔记录回乡见闻。其中有一部分人感叹农村的衰败,使所谓的“唱衰农村论”颇为盛行。农村真如这些论调感叹的那样衰败吗?

在受访学者看来,近年来,农民生活显著进步,而所谓的“农村衰败”则是人们对城镇化进程中村庄消失、农民流失这一趋势的不当解读。

农村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受访学者表示,在政府政策的持续支持下,近年来,农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负责“百村十年观察”项目,从他们团队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民对当前生产生活比较满意。邓大才表示,当前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农民的住房得到改进,三是现在很多地方不仅普及了摩托车,还有一些农户开始购买小汽车。另外,社会政策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如“新农合”对农民看病有了一定的补贴,“新农保”对农民的养老有了一些支持,低保政策的救助面也在扩大。

“尽管和城市居民相比有一定的落差,但不可否认,近年来农民生活改善是明显的。”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龙宝认为,从农民收入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再次跑赢GDP。他认为,农民的生活条件、生产条件也在快速改善,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务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农民有很多的闲暇时间,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文胜用“百年巨变”来概括其家乡村庄的发展变化。他说,从这几年对农村的观察和研究来看,当前农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一是90%的农民住房由以前的土砖房改建了红砖房;二是绝大多数农民家里有彩电、冰箱等现代化的电器家具,1000多人口的村子有210多户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村级道路硬化基本到户;四是手机信号实现了全覆盖,还实现了“三网融合”,一根电线看电视、接电话、上网方便快捷;五是卫生环境不断提升,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清洁亮化工程得到大力推行,农村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以个案代替整个农村

在学者们看来,“唱衰农村论”明显违背了农村发展的客观现实,尤其是以个案代替整个农村,过分夸大了农村发展中的问题。

邓大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学者或者博士生、硕士生并没有掌握基本的调查方法,只是观感式的,以一个地方而否定全局,这就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此外,很多回乡见闻是以城市作为参照,以理想的状态作为参照,这种参照下,农民的生活肯定是有问题。“他们可能带有浓浓的乡情、乡味,加上参照系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免将这种情绪、这种价值带到了自己的观察和陈述中,从而结论比较悲观。”

“少数空心村的消失,无疑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多数乡村的繁荣,是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前途和方向,以某一个村的情况代替中国农村,以某一个村的具体问题代替中国农村的普遍问题,这是不客观的。”陈文胜也认为,中国幅员辽阔,不仅南北差别大,同一地区的不同村落也由于资源禀赋、地域位置、治理水平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任何单个村庄的个案,无论繁荣和衰落,都不能用以判断整个中国的乡村。

在卫龙宝看来,部分知识分子“唱衰农村”现象提醒我们应思考一些深层次问题,即如何评价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快速推进、村庄消失、农民流失等必然趋势。在他看来,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提到的,农民的终结并非职业农民的终结,而是指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农民绝对数量和人口比例的大幅度减少,农民将最终蜕变为农业生产者或农场主。某种意义上说,村庄的消失过程和农民流失过程,就是现代化过程本身。

把握乡村社会发展方向

受访学者表示,“唱衰农村”现象的出现,从主观上看,有的知识分子对农村居高临下,用城市文明的眼光看农耕文明的乡村,把现代化的城市与传统的乡村进行对比,无疑会水土不服。

陈文胜告诉记者,有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判断农村,或者把理想中的农村与中国当前的农村作比较,用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最好的理想社会来评判乡村,实质上,是对乡村的美好理念与乡村现实差异的反映。

在卫龙宝看来,简单地一味唱衰农村,要么是为农民“抱不平”,要么是“为了追寻传统乡土文明而宁愿摒弃现代文明”,反对现代化的一种感叹。要客观科学地看待村庄消失、农民流失等现象。事实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职业的转换与自身的发展,农村环境的整治,农村现代文明程度的提升与公共品供给的增加,已经在切实改善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进而逐步改变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结构。

“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陈文胜表示,如何研判乡村社会变迁的趋势与方向,构建促进城乡良性互动与共同繁荣的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使传统中国乡土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有机对接,迫切需要准确定位和正确把握乡村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卫龙宝看来,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进程。对中国而言,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镇化的过程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自然村消失,但要把握好城镇化进程与自然村消失的度,不能只顾城镇的发展,要实现城镇化发展与自然村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