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以下简称 “两区共建” )即在建设农村新社区的同时,也规划配套经济园区,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
➤ “两区共建”的有益探索
纵观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发现凡是园区经济发达的地方,社区化水平都高。这说明,以特色经济园区发展促进农村社区化的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有效途径。
在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同时,同步建好特色经济园区,是很多地方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有了特色园区产业的支撑,农村社区化才拥有底气。农民入住社区后,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可以逐步变成职业农民或一定规模的农场经营者;愿意从事二、三产业的,可以就近就业创业,并将原承包土地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促进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
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做到了社区三次产业并举。产业园为支撑,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打工增加收入。“上楼”的农民可以实现在家门口上班,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过上市民般的生活。
➤ “两区共建”的发展路径
● “两区共建”的运行机制
➀ 通过土地流转、旧村复垦等方式,同步建设社区和园区。
➁ 推动农村发展
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农业集约发展。社区居民可以有打工收入、地租收入、分红收入3份收入;
以园区为载体,推进企业集群发展。实现农民 “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为农村大批 “4050” 劳力就业提供条件;
以商贸旅游园区为载体,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在乡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批发市场、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服务业类园区。吸纳商户入园经营,提供就业岗位。
➂ 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利用土地级差收益,解决社区建设资金制约。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行 “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 的发展模式,由企业出资为农民贷款担保,向农民提供系列化赊销服务,村企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 “两区共建”模式下经济园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➀ 村企合一模式
在村党委统一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和企业集团之间保持“三个统一”,即:村企重大发展项目统一决策、规划;村企资源互动共享;村企干部统一调配使用、报酬待遇统一考核、发放。
➁ 一村一品模式
以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特色农业或服务业为重点,形成产业主导型经济,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形成一批特色工业专业村。
➂ 社区联合模式
一是弱村并入强村,小村并入大村;二是村庄向镇集中;三是改造城中村,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市民。
➃ 村庄改造模式
根据城市农村自然分布状况,尊重农民住房习惯,按中心城区、次中心区、中心小城镇、中心村以及自然村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设计建设风格。
➄ 资源开发模式
以村庄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土地资源引进资本或企业集团,加快山、水、土地、矿产资源和“四荒”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村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➅ 城乡合作模式
组建方式有:产业发展联合式,即选择产业相同或相近的村居,以组织整合推动产业对接;优势互补联合式,即将城区居委会的资本优势与外围村的资源优势相对接;后进转化联合式,即从城区选择部分组织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进驻部分后进村,帮助后进村转化提高。
➆ 迁村腾地模式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将集体资产和土地以股份形式量化到人。
➤ 促进“两区共建”的对策措施
➀ 钱从哪里来?
“两区共建”面临的最大瓶颈制约是资金不足,引进企业参与是决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对此,可以通过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四权”担保融资、集中利用涉农专项扶持资金、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筹资,还要动员企业参与新社区建设。
➁ 人往哪里去?
总体说,就是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大户、农民合作社、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让“想种田的有田种、不想种田的有人种”,从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职业化。
➂ 民生怎么办?
通过务工薪金、土地流转租金、入股股金和惠农补贴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群众办理集体土地房产证,责任田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切实维护群众的产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面做好群众的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工作。
➃ 探索新途径
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家庭农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新型农民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资产、资金入股加入合作社,按股分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➄ 做大做强涉农企业
应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基地和特色农业园区。
➅ 开辟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生活方式对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村社区同样享有城镇化的生活条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学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