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从菜地长出的乡村建设

[ 作者:李昇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9 录入:12 ]

从乡间小路走出来的人,倾向于把身体投入都市中,把感情留在乡村里,造成了身心撕裂。近期的乡村话题像决堤的黄河水一样泛滥,一波一波地向我们涌来。第一波是文艺的“乡愁派”,围观者众,典型的流行语是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第二波是学者的“悲情派”,曝光问题,层层揭露乡村的凋敝现象,却没有兴趣提出解决之道。第三波是乐观的“乡建派”,偏好规划,什么难题都不在话下。这些流派表达了自我存在。我们这一两代人经历着城市化,城乡两头都有历史记忆,过年时两头跑,写点文字谈谈乡村是正常的事。我也打算写点乡村生活的文字,静观农民生活的变与不变,为什么不变,为什么变。

热河是一条冬天里源源不断冒汽的河流,地下蕴藏的温泉极其丰富,和冷空气对话后,化作一个仙气缭绕的河道画面。热河这块宝地被清朝相中,建设了规模庞大的离宫,起名叫承德。每年夏天,清朝皇帝和文武百官来这儿避暑和办公,在秋风吹起时举办秋猎活动,保留满人的骑马射箭习惯,邀请西部各路藩王和藏传佛教喇嘛相聚,一时场面隆重而热闹。这块宝地随着清朝落幕而回归清静,如果想回归历史盛况,看上去有点遥遥无期。老百姓还是要过日子,清末时期的汉人已经向承德移民,租赁被满人占据了约两百年的土地,不远处是坝上的蒙古高原,原本是森林茂密的地方,被开垦出大片的耕地,农民还是习惯于向土地讨生活。

2011年的春夏之交,我的脚步来到承德隆化县,重走费孝通先生当年西行的道路,感受一下他为什么带领学生在承德逗留一个晚上。他说过:我为什么选择在承德住一个晚上,因为当年的清朝皇帝在这里搞民族外交。次日他带学生向西扬尘而去。我没有继续往西,在隆化县找几个村子看看,了解新农村建设后的农民生活,分别见过县长、县委书记,他们安排农业局的朋友带我走访村子,发现了一片种菜村,据说有几千户农民参与了,这是什么情况?我对这个事情感兴趣,县官不同,他们对采矿业大发展带来的财税收入好处很自豪,我却没有听进去几句话,心情已经飞到种菜现场。

隆化乡村的地名都叫什么营,还保留了满人驻军禁区的影子,普通农家的梦想是填饱肚子,那些优秀的人这些年进入政府吃官饭,甚至有人到京城谋取一个体面的职位。想象中,这儿剩下来的农民靠种地想把日子变得富裕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唯有土地是多情的,不嫌弃乡下人,更多情的是来自香港的一纸订单,希望北方乡村帮忙提供芥蓝菜,落户到隆化县的农家手上。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苛刻的要求,供应香港的蔬菜等于采用出口国外的市场标准,少施肥、少喷药、个头大小,外观颜色一致,才能装箱冷冻,运往几千里外的香港。此前,订货商在广西、贵州已经有了种植基地,一直运行正常,可以提供那儿的技术工人支援北方,打消了隆化农民的顾虑。实际上农民通常不想冒险,惟有大胆的人先尝试,被贫困逼出来的,约有五百多户农家响应,毕竟好处摆在那儿。

这五百户农家,其实也是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而来的。乡村干部签下了一纸合同,手头却是空空的,没有资金实施计划。他们开动脑筋,把土地的租赁成本提高,一千元一亩为一股,一千元现金也算一股,比过去种粮食的吸引力高了不少,凑出几百户人家,土地和资本都有了,一律交由合作社统筹安排生产计划,总算达到了批量供应的要求。蔬菜种植有一个不成文的经验,单品种植好管理,利润高,种有机菜能赢利。第一年的收成出来后,参与者分到了实在的好处,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打动了此前的观望者,带着土地和现金杀进来,三年时间发展到五千多户,连相邻的村镇也被一股风卷入进来。村长调动资金的能力强大,跟进投入了八十万现金做股本,每年获得的收益也是最多,已经是小企业家级别了。

农民手头有钱了,第一件事就想盖房子,改变居住质量是次要的,面子才是第一位的。当时流行新农村建设的鼓励政策,由县政府落实公共设施的配套资金,比如道路、水电、太阳能和电视网络等等,村子规划出一块地,把愿意盖房子的农家集中起来后,按计划统一行动,盖出了五六排新房子,中间有一条马路通过,然后分两边进入各户农家,活像一个军营,或者像仓库,也没有公共空间。完全没有先前的乡村印象: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每户连盖房带装修需要花十几万元,好在没有哪一家需要借债,问了七八家农户都是这么回答。这些农民凭劳动致富,盖房子是量入而出,观察一下村子的人们,似乎心情都比较踏实、平和。村长说,还是有年轻人出去经商,在京城收破烂也能收获一年20多万元的收入。

无心栽柳柳成荫,这个不大不小的乡村经济发展成绩,被县领导发现后,一位副书记写过一篇新闻性兼政策性的文字,引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模式,作为对上级、对外界的经验介绍,始终不想张扬到希望天下人皆知的程度,没有人谈论是什么乡村建设的话题。在我看来,没有把文化纳入考虑算是一点遗憾,也缺少更好的规划,和县委书记谈话的时候,表达了这点意思,此行的观察也告一个段落。这个村庄每户每年的收入约三万元,住的地方比外出打工好,家庭也团圆,还能留得住几个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乡村步步衰退的今天,难道这不是一个奇迹吗?

作者简介:李昇明,1964年出生,岭南客家人,现供职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心。从小喜欢文学和诗歌,后来喜欢传统文化和历史,偶尔发表过文章十多篇。对中国的多元地貌和文化感兴趣,喜欢行走在乡村和山区,结缘费孝通大师的学术足迹之后,幸而有机会认识真正的中国。北京土成木寸文化顾问,现在致力于乡村建设和发展乡村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昇明-最美乡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