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委组织部近日在全市启动实施了“农村党员包户脱贫行动”,要求每个省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至少要组织动员3名能人党员,每名能人党员“承包”贫困户不少于3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党员为群众“包合作”“包种子”“包务工”“包生产”“包分红”,每年带动500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共同增收致富。(2月24日 四川日报)
自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以来,全国各地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扶贫”工作上琢磨出了许多金点子,有效地助推了此项工作的进程。但是,也有的地方将“扶贫”流于形式,甚至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了非贫户上,更不要说从根本上彻底治贫。有的地方虽说把贫困户比较精准地找到了,但仅仅局限于补助点钱财物资,治标不治本,使“脱贫”成为一现的昙花。而针对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乐山市的“农村党员包户脱贫行动”就显得既有新意,又能以“治本”为主,彻彻底底“拔穷根”就不会成为空谈。
贫困户之所以贫困,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在“扶贫”中对他们不加分析,没有针对性地“一刀切”,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长期的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经得住检验的真理,任何不切实际的行为都不会取得成功。乐山的“扶贫”,就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摸准了贫困的原因,再由村里的“能人党员”来进行“承包”。然而,就连这“承包”也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包了之。
“包合作”“包种子”“包务工”“包生产”“包分红”这“五包”之间,存在着一种渐进式的关系。对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贫困户,要“包合作”;对有发展意愿但缺乏本钱、技术的贫困户,要“包种子”;对缺乏生产资料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特别是留守家庭困难户,要“包务工”;对部分自身条件较差,因病、因残无法从事生产的贫困户,要“包生产”……这样一“包”下来,就基本做到了“扶贫脱贫”全覆盖,把政府有限的扶贫资金用于再生产,给了百姓的“渔”,他们就会长期有“鱼”。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方案制定得再好,找不出几个“能人党员”,就从源头上失去了活力。作为肩负“扶贫”重任的各级各部门,恐怕还要在培养“能人党员”上下些功夫。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一定要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不要去空喊口号。有了“能人党员”,才有“扶贫”的底气,才有“脱贫”的资源,承包的形式才会“精准”。只有这样,此项工作才会立竿见影,事半功倍。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贫困”即是“普遍性”,而“致贫”的原因就充满了“特殊性”,抓好了这个“特殊性”,普遍的“脱贫”就水到渠成。总之,这样的“包户脱贫”只要源头抓得好,“能人党员”多,并在“承包”中因地制宜,工作推动起来就快,“扶贫脱贫”就有了“源头活水”,标本兼治的目标就能实现。(文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关口实验学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