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新春走基层”如何常走常新?

[ 作者:李朝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3 录入:12 ]

深入农村,倾听农民,捕捉时代声音,是新春走基层记者的职责。从2月1日至21日,数十名农民日报记者兵分多路,奔赴祖国各地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我们进乡村、访农户,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一篇篇沾满春泥味道、发散三农生机的新闻作品反映了时代的脉动。

作为新春走基层记者中的一员,我参加了农民日报《新春走基层·咱们一起过大年》专栏专题报道。在除夕当天,我拜访农家,与村民聊家常、听喜悦、谈期盼,原汁原味地记录了村民的心里话——《听村民细算增收账》。回望采访过程,我最真切的感受是:新闻不在办公室里,而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新春走基层,关键要“走心”。唯有如此,才能采写出文风清新的新闻作品。

首先,要走进被采访对象的心。2月7日,我来到安徽省灵璧县虞姬乡虞姬村的姐夫家。姐夫是小学老师,授课之余帮助姐姐从事种养业。由于我们是亲戚,关系比较近,他对我没什么顾虑,所以畅所欲言。姐夫主要说了两件事:

细算一笔增收账。2015年虽然粮价下跌厉害,但他们家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相反还成倍增加,扣除各项成本,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主要做法就是把掉价的玉米变成了值钱的猪肉,这个真实鲜活的细节让我比较惊喜。

跟我聊亲情。他感慨地说:“有空常回家看看老人,毕竟老人年事已高,看一次少一次。尽孝要及时、不能等!”姐夫的话让我心绪难平。每次与父母分别时,我都会给父母说:“我会常回来看你们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陪老爸老妈的时间太少!在回家路上,我暗下决心,从今以后我要尽可能地常回家看看父母。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说:“爸妈,我会常回来看你们的。”

其次,要自己用心。不谦虚地说,采写这篇与农民共度除夕的稿件,我是用心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播主题是农民增收,凝聚正能量。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大多是聊点开心的事儿,这与热烈喜庆、昂扬向上、团结和谐的节日氛围高度吻合。二是报道对象选择精准,颇有引领性。姐夫家流转土地65亩,种植小麦和玉米,年育肥猪150多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之所以选择家庭农场作为报道对象,主要是因为家庭农场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三是采访问题设置巧妙,很有温度感。《听村民细算增收账》一文,主要回应两个问题,即:在全国粮价下跌的大背景下农民如何实现增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作为子女的该如何尽孝?应当说,这两个问题紧扣时代脉搏。

第三,要了解读者的心。农民日报是三农领域唯一的中央级综合报纸,是三农宣传工作的主力军。农民日报的主要读者是那些为三农服务的人,他们对《听村民细算增收账》一文回应的那两个问题应该是关心的,也是爱看的。坦率地说,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信息传播日益加快的时代,农民对信息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媒体从业者肩上的责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办好报纸、当好记者脑中要有政治,胸中要有全局,心中要有农民,脚下要有题材,手下要有水平。要想做好这一切,首要一条就是要了解读者的心。

怎样才能了解读者的心?到基层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群众生活在基层,接触最广、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到基层去,群众会给我们提供第一手材料,会帮助我们验证案头材料是真是假、是否有用。到基层去,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落实工作的有效途径,能以最小的付出换来最大的回报。《听村民细算增收账》就是例证。新闻记者只有扎根基层,拜人民群众为师,才能具有记录历史的底气,才能积蓄后劲,增强担当大任的实力。

一言以蔽之,新春走基层,新闻记者关键要“走心”,不仅要做三农信息的有效传播者,更要做三农舆论的正确引导者;不仅要当好农村历史变迁的忠实记录者,更要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

附录:

听村民细算增收账

农民日报李朝民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

2月7日,我来到安徽省灵璧县虞姬乡虞姬村的姐夫家。在姐夫家中,聊家常,话丰收,听喜悦,谈期盼,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姐夫的心里话。

姐夫张训虎兄妹5人,都已成家立业。姐夫是一名小学老师,授课之余帮姐姐从事种养业。姐夫家流转土地65亩,种植小麦和玉米,年育肥猪150多头。

姐夫说:“我们家过年,人多,热闹。遵循父母嘱咐,年三十午饭,必须在一起吃。午饭烹制,也是各显其能。比如,你姐厨艺不错,掌勺;嫂子、弟弟、弟媳妇杀鸡、洗菜、切菜、配菜;俺妈,能把握炒菜火候,就专门烧锅。”

“他们在家做饭,咱们贴春联去!”姐夫拿着春联,端着浆糊,我和外甥同去。贴完春联后,姐夫给我泡了杯热茶。在姐夫家客厅,我们俩聊了一会儿。

“姐夫,去年你家流转那几十亩地的收成怎样?”我问。姐夫说:“总体收成还可以。由于受赤霉病影响,小麦总产量6万多斤,亩产900多斤,比2014年减产两三百斤;不光总产减少,小麦质量也不太好,卖的时候每斤才1.08元,低于托市收购价1毛钱。小麦虽然减产,但玉米却是大丰收,总产有8万斤,最高亩产达1500斤!遗憾的是,2015年玉米价格下跌太厉害了,每斤比2014年掉价两三毛钱,增产不增收!”

玉米掉价,姐夫不但不忧伤,相反他却笑容满面。

“对于玉米掉价,感觉你好像很轻松啊,为什么?”我问。

姐夫说:“主要因为2015年猪的行情好!”

在我追问下,姐夫算了笔细账:“我家8万斤玉米,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卖了一部分,以每斤0.85元的价格卖了1万斤;二是存了一部分,在粮食银行中存了2万斤;三是吃了一部分,1万斤玉米做了猪饲料,以每斤7.9元的价格,目前已经育肥出栏了21头猪,毛收入3.1万元。剩下的4万斤玉米,还能育肥出栏100多头猪,如果还是目前这种价格,毛收入在16万元左右。两者加起来,毛收入将近20万元。但如果把5万斤玉米一次性全卖掉,毛收入才4万多元。这样一来,掉价的玉米变成了值钱的猪肉,收入成倍增加!”

姐夫手机响了。姐夫说:“你姐说午饭已做好,让咱们回家吃饭。”

到家后,姐夫从屋里抱出一盘万响鞭炮。鞭炮声响,振聋发聩。我和姐夫一家人,站在门口围观。放完鞭炮后,姐夫笑着说:“那些烟花,留晚上再放!”

鞭炮响过,大人们陆续落座。勤快的孩子们,把我姐做的一道道菜,端上餐桌。姐夫打开一瓶白酒,每个成年男人各倒一杯。女人们喝葡萄酒或饮料。

姐夫的父亲举杯,想说感慨的话,却抿下一口酒,招呼众人伸筷。嗅觉与咀嚼的快感,仿佛一年的愉悦,填充着肠胃,打通了脉络,话语像浮动的菜香,盘旋与扩散开来。兄弟姐妹之间,觥筹交错,笑声朗朗,好不幸福。

席间,姐夫表情凝重地说:“老爸老妈现在年事已高,希望都能抽空常回家看看,尽孝不要等,要及时!老爸老妈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让我们共同举杯祝愿老爸老妈新年快乐、长命百岁!”“好!好!”兄弟们异口同声。

姐夫的话让我心绪难平。每次与父母分别时,我都会给父母说:“我会常回来看你们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陪老爸老妈的时间太少!在回家路上,姐夫的话不时萦绕心头,我暗下决心,从今以后我要尽可能地常回家看看。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说:“爸妈,我会常回来看你们的。”

(作者系农民日报总编室编辑记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2016年02月8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