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法律人回家过年:传承与裂变中的乡村

[ 作者:侯学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9 录入:12 ]

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带着相似又不同的心情踏上了还乡的路,同样奔波在这条路上的法律人也在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审视着中国乡村在物质上和情感上的变化与沉浮,记录下了一条并不平坦的归途。

复杂的故事

我们经常在农村看到截然不同的现象。整个村庄变得更为现代化,但周遭的环境却日益恶化;手机、微信和广场舞在乡村四处可见,但是烧香拜佛和跳大神也是日常现象。

这让人困惑的现象是整个农村的缩影,这背后的更大问题可能涉及到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方向,折射着乡村蜕变中诸多问题的复杂性。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我的家乡水脉丰富,村里的小河和池塘随处可见。但是由于缺乏耕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依然挣扎在温饱线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游开始修建水库,火力发电厂和玻璃厂等企业也开始大量抽取地下水,整个生态环境开始发生改变,河流开始消失,地下的泉水开始干涸,芦苇荡被改造成耕地,耕地的增多逐步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各种乡镇企业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务工的机会和更多的收入,但是这些企业也不断地排放废水和废气。不过当环境污染还没有迫在眉睫的时候,人们更愿意接受眼前赚钱的机会。

我经常问村里的小学同学和左邻右舍,现在好还是过去好,大家往往在沉默一会儿后,还是坚持不愿意再回到从前,不愿意是一种态度和立场,沉默是对现在境遇的不满,这种复杂的态度也许可以解释乡村生活中的欢喜与悲伤。

农村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外部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还有村民内心信仰的改变。

如今的乡村地区,庙宇和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开始蜕变并发挥出乡村社会中新的社会功能,而信仰之间的冲突也开始成为乡村中的新现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基督教信仰在乡村快速传播,在周末的时候,教徒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唱圣歌做祷告,很多原来信神的人也开始皈依基督教。于是,我们会看到同样是贴春联,基督徒家的春联都是在感谢主的恩典。

在华北农村,庙宇供奉的神灵五花八门,并没有一定的神仙体系。这些神仙的存在也许虚无缥缈,但却被乡民所敬畏,头顶三尺有神灵,敬畏那种单纯的因果报应,不断地告诫自己要做好事。尽管这种自然崇拜显得功利,但是却用另外一种形式在约束道德失范后的人心。

在公共生活日渐缺乏的乡村,这些庙宇为村民聚会活动提供了场所。庙宇广阔的外部场地,成为年轻人聚会的场所,也成为广场舞的热闹场地。

基督教和本土信仰的兴盛传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两个不同信仰的家庭在联姻的过程中就冒出很多的麻烦。开明的父母会将对子女的爱转化成一种容忍,也许他们也不懂所谓的宗教信仰自由,但是生活经验让他们生发出这种朴素的信仰自由和容忍。

乡村社会的发展总是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不管人们是赞同还是反对,是乐观还是悲观,它在自身的运行逻辑中不断地回应着这个社会,在不断地蜕变着自己,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故事。

(作者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检察日报2016年02月19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