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将国家农村城镇化战略简单地理解为“向城镇转移”,于是乎,一些县级教育部门一声令下,减掉了对村级幼儿园和小学的投入并责令其向乡镇合并,乡镇高中向县城集中,形成一股“停办村校向城镇合并”之风。(2月16日 新华网)
在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可是在现实运作中,一些教育部门“盲目”落实政策,曲线理解了“撤校并校”的实质,落实了“合并”忽视了就近。导致一些偏远山区或居民本不集中的地区,带来了不少问题,真是苦了孩子也忧了家长。
“撤校并校”要以方便为前提,在一些交通不便,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撤销并校”后表面上给孩子带来了良好的教育,却不知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起早摸黑”走几里山路上学,让人十分痛心。湘南祁东县村支书曹周德说,村里没了小学是每户农家最头疼的问题,孩子们上学好难啊!村民高德生说:“现在小孩上小学都要去归阳镇里寄宿,为省车钱,孩子们常常要抄近走十几里山路,有的泥巴路就在山塘边上,遇上阴雨天,大人走也一步三滑,咋不让人揪心!一位在广东中山市打拼多年的湘籍女士周环香说,因担心孩子留守家中老人难照看,外出打工只好把孩子带出去,然而,孩子因户籍问题或交不起高昂借读费也难在外地入学,因而他们的孩子处于“两头都难上学”的境地。
一个政策落实之前,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落实。而在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盲目的推行政策,并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是为了自己的政绩,向上级“浮夸”表现,却忽视孩子和家长的真实心声,导致不少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举家迁往城镇,加剧了农村土地荒芜、空心化,少了农村的生机和灵魂。
取消农村学校、盲目追求“向城镇转移”的规划,不仅不能解决农村“上学难”问题,反而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导致“城满、乡弱、村空”的局面。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初衷我们可想而知,但要防止“一刀切”的错误执行。过度撤校并校,不仅加重了孩子们对学习负担,也增加了家长对孩子们的担忧。
作者地址:三台县司法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