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让“扶贫”“脱贫”成为百姓心中永久的痛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7 录入:7 ]

云南省元谋县姜驿乡,地处金沙江北岸的高寒贫困山区,因一条金沙江隔断了该乡与元谋县城及外部世界的联系。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元谋县江边乡,就是从这里巧渡金沙江的,因此这个渡口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渡”。如今已过去80年了,而姜驿乡群众到元谋县城唯一的通道,仍靠几条机动驳船载着过往的机动车辆、过往人员过江。姜驿乡群众多么期盼能有一座飞架金沙江的“脱贫桥”,打通贫困村民的致富路。(214  人民日报)

这则题为《期望有座“脱贫桥”》的摄影报道,虽然没有去详细叙述“红军渡”在80年的历程中仍然靠“渡”无“桥”的具体原因,但“仍靠几条机动驳船载着过往的机动车辆、过往人员过江”却是不争的事实。无论一方政府怎样解释,也始终改变不了一点,就是桥不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都将成为空谈。像元谋县姜驿乡这样的高寒贫困山区,就因有这一江之隔,就如同世外桃源,与“致富”失之交臂,因此村民们把所期望的这座“飞架金沙江”的桥称为“脱贫桥”,是发自内心的呐喊,也是他们心中的痛。

“要致富,先修路”虽然已经是老口号了,但其中的道理永不过时。各地的发展充分证明,道路不通畅,发展难上难。特别是像云南元谋的“红军渡”,真真是“要致富,先修桥”,桥一旦通了,就完全打通了姜驿乡与外界的联系,新鲜血液的输入,本地资源的外输,将形成优势互补,发展前景看好。

说来说去,这“脱贫桥”该如何实施,还要靠当地领导干部的思维和魄力。应该说,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修这座桥的难度肯定很大,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着实为难。但是,我们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本身就不会一帆风顺,必须敢于和善于拔钉子、攻碉堡,否则扶贫和脱贫可能就不会“精准”,“脱贫”就有可能填写在资料表册中。“红军渡”上的这座“脱贫桥”就是扶贫路上的一个碉堡,单靠一个“董存瑞”式的战士是攻不下来的,必须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群策群力,才会具有“扶贫”的爆发力。

其实,80年前的红军战士们,在这里给后人留下了多么可贵的红色种子。他们的精神岂只是炸两个碉堡?这样的地方在当今来看,红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如果要保留当时的“渡”,只需恢复一些当时的渡船等“道具”,就可以了,如果把这些原本属于当时的交通工具的船作为百姓对外联系的唯一工具,那就有些“刻舟求剑”之嫌了。把跨江大桥修好,同时开发好旅游资源,既是对当年红军前辈的缅怀、纪念,在地方发展中又充满了无限商机,完全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红军渡”该怎样保,“脱贫桥”该如何建,就是摆在地方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考题,应该书写怎样的答案,就要看他们的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说:“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这种修建“脱贫桥”的伟大善举,完全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就应该“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有了这样的精神,然后再付诸行动,这样的“脱贫桥”就不会成为群众永久的“期盼”,“扶贫”“脱贫”也就不会成为百姓心中永久的痛。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关口实验学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