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
2015年1月1日施行的新环保法,被社会寄予厚望。实施一年来,约谈15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查处违法排污企业5.1万家、发现违法违规建设项目企业7.34万家……(新华社2月15日)
有道是,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最严新环保法从2015年1月1日施行以来,共计约谈了15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查处违法排污企业5.1万家、发现违法违规建设项目企业7.34万家……从中不难看到,新《环保法》的“牙”不但“咬”住违法企业,同时,也“咬”住了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的确值得一赞。但笔者以为,环保“长牙”关键不在“咬”了谁?而是如何“咬”住一些环保执法中的不作为;“咬“住部分执法软、执行难问题;“咬”住地方官员的“乌纱帽”,能真正倒逼地方官员不敢怠慢环保,不留下污染破坏生态的“尾巴”,让每一个企业遵守法律、敬畏法律。
诚如一些基层环保执法人员所述:环保人事权在地方,在环保与地方经济发展冲突时,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要求环保部门服从“发展大局”,有的地方环保局对开发区不敢查、对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不敢查,尤其是市、县环境执法到位难度相当大,即便对违法企业处罚,也存在“虚”多“实”少,不能产生强有力的威慑,致一些小企业的违法行为痼疾难以根除。为此,新环保法虽然长牙,如果只是“咬”到“疼痛”而不“致命”,如果不打消地方政府因顾忌GDP而对治污松劲的情况,那么,被地方主政者视为“衣食父母”的污染企业未必真的害怕,就算“咬”住,也会像婴儿咀嚼磨牙棒,磨磨牙齿而已。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新环保法铁拳治污,关键要落实到领导的“官帽子”上,应督促各地将环保法中的新规真正落实到考评机制中。的确,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环保“督企”转向“督政”,挂牌、限批形成组合“杀手锏”,能环境执法“硬”起来。但也应看到因执法人手不够问题;因稳增长保就业“不敢咬”情形;因污染企业税收在当地财政收入中占据相对更大的比例,尽管设备落后,经常造成环境污染,但地方政府很难下决心彻底关停问题。等等如是,环保执法人员在现场执法中,经常遇到违法企业暴力抗法,执法环境差,环保执法不力的现状也就在所难免。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公检法机关积极介入违法案件的查处,强化刑事追究的力度,使新《环保法》真正成为悬在违法排污企业头上的“一把刀”,让法律的“牙”更具杀伤力,促使企业不敢逾越法律底线,敬畏法律成为新常态;如果不改变以GDP论英雄的重大制度性障碍,从制度层面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处罚力度;如果不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让一些地方环保人员具有专业化水准;如果不把环保与地方官员的乌纱帽挂钩;如果不充实执法队伍的人数;如果不公开信息、鼓励公众参与成为防止环境污染的“常规武器”,就算把违法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给予经济手段的严厉处罚,也难保不会有污染企业“顶风作案”,更“咬”不出一片碧水蓝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环保“长牙”让法律不在是“纸老虎”,无疑是环境治理的一种进步,但要真正破解上级监督是否太远,同级监督是否太软,下级监督是否太难的陈年诟病,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期待环境治理能走出“摇摆观”,推动地方守法的常态化同时;也期待能环保部门开展执法监管创造良好条件,别在执法过程中重重拿起、轻轻放下;更期待所有执政一方“父母官”能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不要让饭后茶余流传的“污染是大家的,GDP是我个人的”尴尬话语再次上演。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