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3000余名党员干部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走村串户,深入精准扶贫结对联系的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送上慰问金、棉被、油米等物资,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安稳过年。据了解,此项于去年11月21日启动的活动,现已步入常态化,目前仅登记在册的党员干部志愿者就有2万余名。(2月3日 人民网)
说到“志愿者”,汶川地震后那一幕幕情景就浮现在眼前。那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平凡勇士,用自己高昂的士气,践行着崇高的誓言;用自己朴实的言行,履行着时代的义务。在这支默默无闻地队伍中,大多数都是党员干部。这是一支久经考验的队伍,这是一支无私奉献的队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活动的身影;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他们只讲付出,从不索取。作为党员干部,主动登记成为“志愿者”,体现的正是崇高的信仰和宽阔的胸怀。
“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是“志愿者”们的心声。确实,“志愿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人们忽略,但他们凝聚起来的那股现实力量和精神力量都不可小觑。特别是由党员干部组织起来的“志愿者”,更是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然而,在有的地方,“志愿者”行动仿佛成了“作秀”式的活动。他们但凡有活动,就要特别安排好活动的“细节”,怎样摄像,怎样动作,都要按照事先的“彩排”进行。这样的活动往往搞一次就要“歇息”很长的时间,根本起不到“志愿者”应有的作用,更不要说“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了。
毛泽东主席说:“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志愿者”活动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在自己“需要”时才去“突击”一番,然后就“冷落”下来,是没有多大的实在意义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工作都提倡“常态化”,特别是一些临时总结的先进经验,如果将其“常态化”,那整个局面就会出现空前的良好势头。只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好经验的“常态化”落实较难,因为要实现“常态化”,付出的、奉献的就会相应增多。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志愿者事业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志愿者身上体现了助人为乐、扶贫济困、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志愿者精神既与我国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这种崇高精神值得广大市民学习,应该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由广大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服务于民的“志愿”行动一旦真正形成“常态化”,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落到了实处,老百姓就随时都能感受到贴心的温暖,不失为一项值得推广的举措。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