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晚间,山东省苍山县农安办的一位负责人用“千斤重担,压力陡增”这八个字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管着‘山东南菜园’,要保证蔬菜安全,‘千斤’压力并不夸张”。这个“陡增”来源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舆论普遍认为,此举或意味着“舌尖上的安全”将与领导干部的“官帽”紧密联系在一起。(法制日报2月2日)
中央一号文件,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并引入考核制,作为对正常工作的强调,对监管职责的重申,为何职责部门及工作人员却感到“千斤重担,压力陡增”?只能说明过去很多监管人员耍得太好,当划到懒散软的行列。对这种作风病,仅是口头上的惩戒,没有通过如与“官帽”挂钩的政策来进行落实,即使外界舆论再哗然,问责利剑也只会悬在半空,落不下来,更别提个人会因此受警醒,主动作为。这些人只会日复一日的打混,剩下大众在“舌尖上的恐怖”中惴惴不安。
食品安全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过去毒奶粉、地沟油、假羊肉、镉大米、毒生姜、染色脐橙等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至今仍未消散,让百姓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恨不得把所有食品都放在显微镜下过一遍,以致只要一地食品出现问题,其他各地也会上演“惊弓之鸟”一幕。如何为“菜篮子”保驾护航,不让餐桌受到“污染”,满足群众“吃的放心”的愿望,早就在拷问政府的执政为民之心。如果还不拿出行之有效的举措,给民众吃下定心丸,即使经济指标再好看,中国梦也只能是奢谈。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过去食品安全防线屡屡失守,除了问责机制还不健全,这点即使是人大代表也没辙,何况我等升斗小民。更主要的问题是一些领导爱护犊子,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打着“维护地方稳定大局”的旗号,四处“协调”,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中,问题被遮盖得严严实实。这种饮鸩止渴的行径,下级看在眼里,怎不有样学样?因此,尽管顶着维护食品安全的帽子,对食品安全实质并不放在心上。再则,某项工作进不进入考核,工作态度明显是水火两重天。所以,只有把食品安全纳入考核机制,与“官帽”相挂钩,他们才会真正正视食品安全问题,主动介入,勇于作为,为大众“舌尖上的安全”把好关。
邓小平同志曾说:“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用“官帽”来“威胁”监管人员,倒逼监管人员积极主动履职,并非是黔驴技穷。它表明的是维护“入口”安全,让民众吃的放心的态度和决心,是尊重民意的充分体现。监管人员当牢记于心,改正“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的心态,化千钧压力为百倍动力,并借助社会公民监督的力量,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打上补丁,圆百姓“吃的放心”的梦。否则,等火石落到脚上,才知道痛时,只能是悔之不及。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