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一直以来是总理最为关切的重点工作。在就任总理之初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曾明确表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1月22日,进一步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又被摆上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讨论桌。(1月25日中国政府网)
面对经济形势下行的巨大压力,各级执政、决策者当如何寻求突破口?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李克强总理给出了明确答案,为各级执政者指明了方向、路径,也点燃了处于经济发展瓶颈中的创业者们的希望,激发了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了全社会继续拼搏迎战全面小康的信心。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众所周知,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极大,国内外经济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虽然目前国内经济有所回升,但如过去持续30多年的高度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然这也国家达观调控的结果,由过去重“速度”转变为现在重“质量”。中国经济机制体制迎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全面升级转型正在坚定而痛苦的推进中。那些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成功转型的企业,无疑将要面临发展上的瓶颈甚至破产。不管是对于执政者还是企业来说,这样的“阵痛”从长期来看是短暂的、值得的、伟大的、必要的。但实现的情况是,经济转型升级比想象的要艰难得多,但经济又绝不能“硬着陆”,如何确保经济发展保持健康、稳定、高质?亟需强大的持久的引擎。无疑,新型城镇化是最英明正确也是必然的选择。众所周知,中国13亿人口中仍有一半属于农业人口,生活在远离城市的村社,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把数亿人口引入城市,所产生强大内需产生的经济效应必然是呈几何倍数爆发式持久增长的。
推进新型城镇化尤需“以人为本”。这需扭住重点问题,兼顾一般问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落实居住证制度、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挖掘拉动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城镇化的关键就是市民化,就意味着不只是将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关键是需均等化的公共福利服务和配套设施,满足城镇化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深化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但能刺激内需,也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当紧紧抓住农民工融入城镇、城乡、区域协调统筹发展、全面脱贫攻坚等关键,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配套,协调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各种利益关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