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四川省达州市宣布召回、调整241名履职不力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占全市828名派驻总数的29%。如王某,女,40岁,市级机关正科级干部,下派任第一书记后,工作较积极勤恳,但不熟悉农业农村政策,不善于处理与基层干部群众关系,干事“想法多、办法少”,帮扶工作成效甚微,在市委组织部组织的督查考核中排名所在县末位,按规定被召回。“扶贫不力,就地换人!”如石击水,在当地干部中引起震动。(人民日报1月15日)
第一书记任职不力被召回,本是平常事,为何会引起“震动”?就在于过去派驻部门习惯对扶贫工作并未放在心上,走过场的事例太多。不少干部也是借此镀一层金,好给自己的档案添色,已达到提干的目的。达州市的做法,既是拨乱反正,让第一书记回归正途,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形成,也是“亡羊补牢犹时未晚”的表现。在点赞之余,更看到其中问题不少。这些问题不仅达州存在,其他地区同样也有。
这么大面积的人员召回,看报道知道,很多人明显先天不足。扶贫助困,讲究就是产业或项目带动。传统的家庭养殖,在农村年轻劳力大量外出的情况下,实质难以助农村家庭实现脱贫增收。这就需要有人脉、有资源的领导干部下去,而不是初出茅庐的科员或办事员。不然,就算他们个人再努力,面对客观困难,也是难有起色。如报道中市委党校的汪妍,真脱产,真驻村,甚至原定的婚礼都为此让路,一推再推,是真正沉下去的的典型。可成效如何?更别提文中26岁的“三门”干部—张某。“十指不沾阳春水”就是这类干部的写照。平时在机关写写文章没问题,别真到基层,很容易一下子就现了形。遇到不讲理的群众,更是手足无措。这种领导不愿下,找个科员或办事员充数的行为。请问组织部当初是如何把关的?套用纪检用语就是:“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当需给群众一个说法。
扶贫助困,更注重机制保障。这种机制保障来自人力、物力和政策三方面。以单位来说,有大小之分。大单位如国土、住建、发改等部门位高权重,要个项目自然一路绿灯。你让团委、妇联、残联等弱势部门怎么办?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个项目就得靠“磨”,还得看对方心情。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试问放在同一杆秤上称,如何起到促进效果?恐怕有些第一书记会破罐子破摔,或巴不得被召回。数学告诉我们:“三角形才是最稳定的结构。”在强调“召回机制”的同时,要发挥第一书记成效,应从全盘考虑,不仅给予第一书记福利待遇保障,更要统一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让第一书记有勇气尝试,有底气办事,并最终以实效论“英雄”,而不应是组织部门单方面制定一些考核细则来推动。
“从严处要求,向实处发力。”这是组织部对2015年组织工作的综合论述。放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上同样适用。相信只有对第一书记一面严格管理,高标准要求;一面紧抓落实,全方位保障,才能促使第一书记砥砺奋进、接续奋斗,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在规定时限内祛贫根,奔富路,为“中国梦”献上最好的贺礼。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