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是四菜一汤的标准公务餐,却变成了满汉全席式的铺张浪费;本该是无酒无烟的廉政餐,却变成了喝名酒抽名烟的公款消费……当饭局变成了豪饮夜宴的代名词,个别视党纪国法如无物的党员干部,没能把住自己的人情关,没能坚守纪律和规矩底线,在不用自掏腰包的“盛宴”上喝得不省人事,甚至因此导致人身伤亡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纪检监察报1月16日)
俗话说“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而时下,领导干部喜欢讲究级别、排场,公包有人提,车门有人开,喝茶有人倒,前呼后拥,警车开道等等如是。诚如报道所言,本该是四菜一汤的标准公务餐,却变成了满汉全席式的铺张浪费;本该是无酒无烟的廉政餐,却变成了喝名酒抽名烟的公款消费……无怪乎百姓们常说“官儿不大架子不小。”笔者以为,做惯了“官老爷”的干部无论是谁惯的暂且不论,此种沉迷于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面对别人埋单的酒宴,放浪形骸,缺少理性自控的能力的“官老爷”干部,源于“官味”太浓。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诚然,当前少数干部作风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直接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或许,视党纪国法如无物,没能把住自己的人情关,没能坚守纪律和规矩底线,在不用自掏腰包的“盛宴”上喝得不省人事,甚至因此导致人身伤亡事故只是一些个例。但作为本领导干部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本也是群众中的一员。如今的工作岗位虽然变了,群众是要我们来作公仆的,而不是当老爷。为人民服务的本性不能变,对群众的情怀不能淡,为群众服务的宗旨不能丢。更要拧紧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树立正确的权力权、利益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学会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道德、敬畏法纪,时刻牢记“人民勤务员”身份,时刻保持公仆“本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可否认,做惯了“官老爷”的干部,会在无形中同群众产生距离,滋生隔阂。如果究其产生的原因,笔者以为,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少数干部为官以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动摇;二是监管制度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强制性,客观上为一些干部提供了投机钻营的机会;三是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观念的作祟下,少数干部攀比享乐,讲奉献少,讲索取多,追逐个人私利,腐化堕落;四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忽视了对思想、工作、纪律等方面作风的监督,尤其是对“舌尖上的腐败”存在监督工作的“死角”和“盲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看来做惯“官老爷”的干部还是制度监管之殇惯的,它的确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足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认真解决。诚然,要完善制度,抓好干部作风考核,必须得完善干部考察制度,把各级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纳入考察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考核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准确地评价干部的作风和实绩,并把对作风建设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实施奖惩和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促使广大干部从根本上转变作风,塑造良好形象。相信有了真抓实干;有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笼子越织越密、越编越牢;有了对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官老爷”的干部的“官味”就不会沾身。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党员干部只有剔除“官老爷”似的“官味”,在亲民爱民的工作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才能真正成为当地群众的贴心人,做一个亲民爱民的“真”表率。而只有这样的领导干部,群众才会拿你当亲人、当朋友、当主心骨看待。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