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学校“去行政化”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 作者:敖思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8 录入:12 ]

湖北恩施系统性校服腐败案件在曝光后引发关注。自2015年7月起,新华社记者先后四次赴当地调研发现,校服被层层吃回扣背后的腐败利益链条“不简单”,上有红头文件“开道”、校服企业垄断经营牟利,下有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揩油”。当不仅学校领导,包括普通教师,要完成的工作不只是单纯的管理和教学任务,教材购买、校服采购,他们都需要“经手”,这自然为腐败埋下了隐患。(中国青年报1月14日)

校服腐败案件的不时出现,就是家长们不断上演被“雁过拔毛”的过程。该类案件令人痛恨的地方,不仅在于把“潜规则”转明,更在于它让孩子们在未成年时,就亲眼看到人性丑陋的一面。这种灰色生态更好似给韩非子“人性本恶”的观点添加注释,也削减了社会的正能量。在经新华社记者调研后,矛头指向了学校的行政化,提出了学校去行政化的解决之道。个人在赞同之余,但觉得还需循序渐进,不能一棒子打死。

学校行政化的传统,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至奴隶社会时期。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加上近几十年不正官风的洗礼,校园行政化的氛围也越发浓厚。对此,有识之士提出以大学去行政化作为试点,还象牙塔学术净土的思路,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但实施起来,并不简单。因为它是建立在一种理想状态,忽略了个性的差异,及人性中潜藏的私欲。如果盲目的、激进的去行政化,结果只能是换汤不换药,或加重行政化。南方科技大学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当下要做的,应是紧随政府机制改革的步伐,做好调研,周密部署,让行政管理转向学术服务,逐步实现淡行政化,浓学术性。

再看湖北恩施这起系统性校服腐败案,能从上到下做到“密不透风”,并且能成熟到“一条龙”服务,除了部分家长对百十块的校服款并不在意外,更多在于监管的松弛性。这类案件单件金额貌似不多,但聚沙成塔,实则不可小视。何况涉及这么多人,且能持续十数年,真的就一点口风不漏?恐怕不尽然。因为贫困家庭的家长可不愿花百十块钱买件“薄皮皮儿”。

面对不断投诉的群众,一纸“红头”文件就像猪油一样,让监管人员蒙上了心,置职责于不顾,对案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非媒体曝光,恐怕当地监管部门还在蒙头大睡。而为了防止去行政化异化,作为不可或缺的力量,监管队伍必须站出来为该类政策护航,让如教育部、工商总局等多家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类似文件精神,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还得对监管队伍重新进行锻造,为学校去行政化增添助力。所以,学校去行政化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还需多方配合,做到循序渐进。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学校去行政化是好事,但往往好事多磨。我们要给学校去行政化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同时,我们更要有认识:去行政化不是对行政部门和行政活动全盘否定,而是让行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学术服务。待到学校的官僚色彩真正淡化时,自是学校回归教学和学术本位时。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