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改革案例调查
走进大洼县的农村,一条条笔直整洁的马路延伸至村子的深处,一排排彩瓦民居整齐地矗立在村路两旁;民居庭院的房前屋后,新栽的果树和花草随风摇曳,记者眼前俨然是一个个整洁雅致的美丽乡村……
然而在2013年以前,大洼县下辖的农村和很多北方农村一样,“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围村”现象突出。
2013年,盘锦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大洼县是全市最早开始试点的地方。从清理农村积存垃圾开始,大洼县推行“五进院”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改善了村容村貌;推进农村基础服务一体化建设,打造“五个一”工程,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随后全面进行农村产业一体化建设,通过政府杠杆撬动、引导城市要素前往农村,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体系,逐步实现新型农村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几年的实践中,大洼县探索出了一条“三步走”的宜居乡村建设之路。在大洼县探索的基础上,2014年年初,盘锦在全市395个行政村全面实施了宜居乡村建设;2014年9月,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在盘锦市召开。
如今,先行一步的盘锦市和大洼县,为辽宁省乃至全国大规模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宜居乡村建设树立了典型,建立了“盘锦样本”。
昔日将“破”就“破”
大洼县赵圈河镇镇长孙大勇回忆起刚到赵圈河镇工作,到下辖的小伍队村去查看乡村环境卫生情况时,车子开到一个村屯路口后就被卡住了,因为各家各户门前堆满了灰堆、柴草,车子进不去也出不来。
而帮忙推陷在泥泞道路上的过路车,更是过去下雨天毕春晖常干的事儿。毕春晖的小商店就开在大洼县唐家镇北窑村的一个路口,已经有30多年了。过去,商店门口堆放着大灰堆和大草垛,草垛旁的沟渠里是多年沉积的垃圾;与商店门口的杂乱无章相映衬的,是商店门前那条始终坑坑洼洼的乡村土路,下雨天土路变成泥泞路,由于路况太差,经过的大车经常会陷在里面,每当这时毕春晖就会穿上雨靴和村民们一起帮忙把陷落的大车推出来。
“雨靴是大洼县农村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坑洼的土路不仅在下雨天会变得泥泞不堪,冬春化雪的季节更是泥浆遍地,有些村子的村民一年四季都得穿着雨靴出门。”大洼县宜居办主任苑琳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路况差、出行难是过去大洼县农村的普遍现状。
采访中,大洼县新立镇党委书记李广军回忆起过去的杨家村时说,杨家村以前的环境是全市最差,而且路面上全是大坑,破旧难行的土路连卖豆腐的人都不愿意进来,一方面全是泥土坑路,豆腐车得步行推进来;另一方面路面坑洼不平,等车推进来豆腐都颠碎了。
不仅路况差“远近闻名”,曾经堆满沟渠和路边的垃圾,在大风天尘土飞扬,塑料袋被吹挂在树上随风抖动的景象也让大洼县很多村民记忆犹新。
“路不好、环境不好,村容村貌破败,村里有本事的人和年青人大多都走了,留下的人除了农忙时种种地,农闲时大家就在家里打打牌、吹吹牛。”唐家镇北窑村村民毕春晖告诉记者,那时的日子没有什么奔头,将“破”就“破”。
事实上,大洼县农村曾经的困窘状况是整个盘锦乃至中国当前很多农村的缩影。
为了改变农村的破败面貌,2013年盘锦市决定在全市进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大洼县是盘锦市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步伐迈得最早的地方,也是将这场农村综合治理意义引伸得更远、最早启动宜居乡村建设的地方。因为除了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外,大洼县还针对农村精英流失,发展缺乏活力,空心化现象日益显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化肥、农药和水质差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产业发展与就业不相适应,劳动力吸纳能力不断减弱;农村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逐渐衰退,农民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开始了一场以“宜居、舒适、生态、文明、美丽”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
“最初,大洼县并没有想到要做宜居乡村建设,只是希望能对脏乱差的农村环境进行治理,因为面对的环境现状很差,大家压力很大,想着能把农村环境治理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大洼县宜居办副主任李坤向本报记者表示,当时,有些镇里的干部认为能够在任期内清理掉村屯路边的厕所、沟渠里的垃圾就已经很不错了。
如今建成美丽乡村
“治理农村环境这项基础工作做起来并不轻松。”苑琳琳告诉记者,刚开始时,镇、村干部入户到农户家里做工作让把大门口的灰堆、粪堆、草堆挪走时,老百姓根本不予理会。因为在村民们看来:“自己家几代人一直是这么过的,怎么现在就不让放了?”
“所以,在一开始进行环境卫生治理时,很少有群众愿意主动干,都是干部入户帮忙干。”李坤告诉记者,大洼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行动中实行了主要领导包片、县直部门一把手包镇、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机关干部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包户包路的四级包保责任制度,实现了全面网格化管理覆盖。
在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氛围下,大洼县开始开展“五进院”,将农户侵占公共空间多年的柴草堆、杂物堆、灰堆、猪圈及厕所全部由外院清理到院内,实现了农村公共环境的干净整洁;以应栽尽栽、栽满栽严为原则,两年来共计栽种大小树木300余万株,保证大树进村,果树进园。2014年3月,动用大小车辆23万余台次,一次性清理农村积存垃圾43万吨,新设置垃圾箱8210个,保证垃圾日产日清。2015年6月,与国字号京环集团合作,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建设,建立起“户集、村收、合资公司统一收运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与生产垃圾粗分类,保证各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修建扩建氧化塘263个(40余万平方米),保证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建设清理边沟5000多公里,保证边沟互联互通;修建黑色路面1300公里,全域消灭白色路面及泥土路;安装电源路灯和太阳能路灯10157盏……
经过一系列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大洼县的乡村结束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抹黑走路的历史,曾经脏乱差的农村环境变得干净、整洁、绿色而美丽。
“环境变好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但农村公共服务缺位问题却凸显了出来。”苑琳琳告诉本报记者,在农村环境治理问题解决后,如何让乡村像城市一样宜居成为大洼新的考验。
为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大洼县提出全面实施以燃气、卫生所、超市、澡堂、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工程,使农村服务设施功能基本完善。由此,大洼县正式开始了宜居乡村建设的步伐。
据苑琳琳介绍,两年间,大洼县利用市场化运作投资7亿元,燃气管网覆盖108个行政村,9万户群众,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村“能源革命”正在积极推进;保证每村一个村级卫生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网上采购,零差价销售,并纳入新农合保险定点机构,保证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患病有保障;保证每村一家金社裕农连锁超市,公司统一配货、统一管理,彻底解决农村群众食品安全问题;保证每村建设一座澡堂,改变农民群众洗浴习惯。2015年,大洼县在全域实现了燃气入户,建成使用村级卫生所108个,超市142个,澡堂464个,使全县20万农村人口生活更加方便,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2015年启动的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工程,计划三年内构建与大洼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一体化网络,打破城乡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农民群众业余文化需求,已经实现每村一座100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动广场的工作目标。
2015年12月中旬,记者沿着新修的黑色硬化路走进大洼县榆树镇曾村,村口路旁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建筑就是新修的金社裕农购物超市。走进超市,米面油盐、鱼肉蛋奶、瓜果蔬菜、服装鞋袜及日用百货和小家电一应俱全,品类很多,可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来来往往的人流中,七八位村民正在选购物品,还有几位穿着超市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补货或给顾客称重、结账。本报记者与超市工作人员交谈得知,“金社裕农购物超市里的商品数量一般有上千个品种,由盘锦金社裕农乡村百货超市连锁有限公司统一运营,由于物美价廉,每天来超市买东西的村民非常多,超市日常经营情况很不错。”
在大洼县田家镇大堡子村和小堡子村,记者走访体验了燃气入户、卫生所、浴池及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不少村民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上述设施进入农村,确实方便了农民的生活。
“现在很多事情老百姓不出村子就能办了,很多城里人能享受的服务农村人也能享受到了。”田家镇大堡子村村民李仁忠告诉记者,基本公共服务进入农村,实实在在提升了大洼县农民的幸福指数。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大洼县累计建成金社裕农连锁超市142个,铺设输气管线300公里,建成调压室(箱、柜)122座(个),入户安装4.7万户。累计建成村级公立卫生所108个,大众浴池64个,农垦危房改造31668户,建成广场84个,覆盖全部村屯。农村服务一体化建设在大洼县基本建立。
大洼县宜居乡村建设通过环境卫生改善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两个阶段的建设,已基本实现给老百姓建立更好生活居住环境的目标。但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如何把人留下来?如何实现大洼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大洼县宜居乡村建设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宜居乡村建设必须进行产业一体化发展才能获得持久性发展。”大洼县副县长王彦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目前正在做的就是往农村里“装产业”,通过政府杠杆撬动市场、引导投资者进入农村,发展农村产业经济。
赵圈河镇是大洼县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实施宜居乡村建设以来吸引了很多前来度假旅游的人,不少村民自己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镇里、村里一些临街、临路的房子因此成了抢手货,房价从之前的一二十万元涨到了目前的30万至50万元;而且,农民收入也开始翻倍增长。据孙大勇介绍,2015年“十一”7天时间里,赵圈河镇一个经营农家乐和民宿的村屯收入就超过了100万元,平均每天每家收入达到了2000元。
孙大勇告诉记者,“通过美丽乡村整村推进建设后,现在农村各家各户卫生、公共设施都达到了同样的标准,当地发展农家乐产业优势更为明显,因此政府投入了一些资金鼓励老百姓发展农家乐、民宿,并采用‘协会+农户’的集体经营模式,未来还将通过统一包装、推广,进一步提升经营能力,让老百姓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目前,赵圈河镇内农家乐和民宿数量已达到300户,并且每户均有专业认证的星级资质。据孙大勇介绍,接下来,对于已经登记注册的农家院,政府将为每户农家院再投资约5万元。此外,镇政府正在与盘锦市妇联对接相关项目,将对赵圈河镇所有注册的农家院,由镇政府担保提供两年的无息贷款。
孙大勇还透露,当前,赵圈河镇美丽乡村全域化建设工作已全部结束,2016年将集中改造农家院的基础环境,2017年要使赵圈河镇“旅游乡村”沿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镇政府正与大连银泰和速8集团接洽,未来将合作在旅游乡村建设方面推出更多民宿及农家乐项目。此外,赵圈河镇还将注重配套功能设施的打造,未来将会打造温泉小镇、知青总部、养老产业集群等满足各阶层消费者需求的产业结构。
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产业成了大洼县的共识。依托宜居乡村建设打造的优美乡村环境,除了赵圈河镇的“协会+农户”发展农家乐、民宿模式外,还涌现了“农户+企业+政府监管”模式、“朋友圈民宿”、集吃住玩于一村的田园旅游等新型旅游产业。此外,“互联网+认养农业”、庭院采摘、一田三种等农业经济也成为大洼县重点发展的产业。
大洼县新立镇是认养农业的发源地。新立镇党委书记李广军告诉本报记者,新立镇在发展绿色认养农业的基础上,正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两年时间已投入7250万元发展认养农业,建立起了认养农业的生产、仓储、加工配送、服务的全产业链。
大洼县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了盘锦认臻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统筹推进认养农业工作。据介绍,在认养基地安装有联网的360度全球眼可视化系统,认养客户可以在网络上通过该系统和手机APP终端随时查看认养的水稻、蔬菜、林果等生长情况。同时,通过搭建F2F(farmtofamily)零环节直供平台,实现了安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全封闭产业链条建设,确保客户吃到放心绿色食品。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今天,大洼的认养农业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李广军说,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尝试,截至目前,大洼县水田认养面积3.5万亩、蔬菜650亩、畜禽2880头(只)、水产1200亩、果树20万株。认养客户分布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香港等10余个城市,认养客户超过7000人。而苑琳琳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外务工内认养”双重增收模式,认养项目每户农户增收可达8000元。
“依托宜居乡村建设成果,大洼县合理规划、撬动、引导、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王彦龙告诉本报记者,大洼发展农业产业的目的就是吸引农村精英回乡反哺,增强农村财力,提高农民收入,为宜居乡村的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在王彦龙看来,发展认养农业和民宿养老产业,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吸引城里人积极推进“候鸟式旅居养老”,结合当地生态、地域特色,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其目的都是为了以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农村其他产业,组建农村全景产业链条,让大洼县农村生态经济体系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快速发展,让农村产业一体化发展步入正轨。
从“外”到“内”的巨变
经过近三年宜居乡村建设后,大洼县的农村从“外”到“内”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收入大幅提升了,更为关键的是“人”的变化,是村民和干部内心和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铺上了柏油路、栽上了幸福树,环境卫生有人管,咱农村现在的硬件设施一点也不比城里差。”采访中,不少大洼县村民都感叹曾经的垃圾围村变成了现在的美丽乡村:傍晚在路灯下村里人也和城里人一样开始散步了;农户大门口摆放的分类垃圾桶使村民先城里人一步学会了垃圾分类:村头路口闲聚的村民抽完烟会多走几步路把烟头扔到垃圾箱里……如今的大洼乡村从村容村貌到村民的素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村民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北窑村里有一个在南方上大学的孩子,两年没回家了,总听家里人在电话里说家乡发生变化了,但没想到变化这么大,去年夏天坐车回家,来来回回在村路上走了两个来回也没找到自己的家,最后找到了记忆中毕春晖的小商店,才在其指引下回了家。”
采访中,类似的例子在大洼县下辖的乡村时有耳闻,因为这几年大洼县脱旧貌换新颜,变化很大。但对大洼县来说,最大的变化是村民和镇村干部内心的转变。
2012年,唐家镇党委在北窑村推行新农村建设,一开始北窑村村民根本不相信政府是真的要帮助老百姓建设北窑,所以最初进行环境整治和拆除违建时遇到村民极大阻挠。毕春晖的小商店门前有一排违规建成多年的小房子。当时,北窑村重新规划新农村建设,毕春晖商店门前的这排小房子也在拆除之列,面对前来拆除的施工队,毕春晖趴在房顶大叫着“谁拆我跟谁拼命”,而村里其他农户大多对拆除违章也很抵触。毕春晖告诉记者,不管是修路还是挪灰堆、草垛,老百姓的态度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同意、不赞成、不相信”,即使是镇党委书记拿着北窑村未来建设效果图亲自到北窑村给村民讲解,老百姓仍然不太相信。
直到镇村干部们真正干起来了,村民们的心态才慢慢发生了变化,因为一个又一个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一辆辆卡车把堆积在沟渠里多年的垃圾清走了,灰堆、柴草垛从门前移到院内,路边简易的厕所被拆除移进屋内……
“外在看是环境变了,但内里看是人心变了,以前不管政府要干什么,老百姓都不相信,现在看到政府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情后,很多事儿村民开始主动去干、抢着去干了。”毕春晖说。
与村容村貌改变、村民心态转变相伴随的,是各级政府干部心态的转变。
“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任务刚下达时,不少干部都觉得目标任务很难实现,再加上群众的抵触,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但随着‘包干制度’的推行,很多干部入户帮老百姓干活,挪草垛、灰堆、厕所,清除垃圾、栽树,等等,下乡入户劳动的过程锻炼了大洼县的很多干部,他们从最初的不积极、不情愿发展到自发、自愿地去工作,工作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至于到现在,每个干部每周都要抽出两天时间下乡入村入户去劳动和工作。”孙大勇告诉记者:“镇村干部心态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市、县领导积极主动下乡的带动,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老百姓的认可。”
采访中,大洼县多位镇级干部向记者表示,自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以来,镇村两级干部的工作更容易干了,群众更认可也更支持了,干部的思想也从以前让我去干到现在的我要去干,主动性更强了;班子间的互相沟通、协调能力增强了,配合、协作意识增强了;各村之间相互交流也多了,各镇之间经常比赛,像军备竞赛一样,“到周边镇一看,有的镇村干得比我好,回来我想办法一定要超过你”,市里、县里的政策也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大洼县委书记王政准告诉记者:“大洼县推进宜居乡村建设的这几年,政府领导干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干群关系更和谐了,尤其是村两委在村里的威信更高了,一方面他们有条件为老百姓更好地服务了,另一方面老百姓也看到了村干部在真正干实事。”
在环境变美了、干群关系更和谐了的基础上,农民致富渠道不断拓宽,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大洼镇石庙子村村民隋春霞原来在县城里的一家饭店打工,自石庙子村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后,村里环境变得更美,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在村干部的建议和鼓励下,隋春霞经营起了农家乐,她告诉记者:“现在经营农家乐,一年大约能赚5万元左右,收入比以前外出打工翻了一倍还多。”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农村环境发生变化后,老百姓的增收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如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的农户每年果子成熟后可增收2000-3000元;参与民宿出租经营的,一间房屋租金2000元/年,三间房屋租金7000元/年;参与认养农业项目的每户年收入可达8000元……与此同时,不少村子的人均年收入逐年上升。石庙子村书记李云桐就告诉记者:“石庙子村2014年的人均年收入是18750元,2015年的人均年收入肯定超过了2万元。”
经过近三年时间的探索,大洼县全县利用环境资源及地域优势,已初步形成宜居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如王彦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开始所做的环境治理、宜居乡村建设都是为农村的发展‘输血’,现在推行产业一体化,让老百姓实现自我发展才是为农村可持续发展‘造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