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仇保兴:提炼城市发展规律的三个角度

[ 作者:仇保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3 录入:12 ]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怎样提炼和认识城市发展规律?我认为有三个角度:

一是从理论上来推理。美国著名规划学家路易斯·芒福德在他百科全书式的名著《城市发展史》中写道,人类的城市梦进行了五千多年,只要人类存在,都有城市梦。这些梦都是从乌托邦开始的。人们探究城市发展规律首先是根据理论、理想目标推演的,这种推演方法的好处是向前看觉得目标很清楚、很鼓舞人心,但坏处是容易导致人们进入乌托邦式的迷茫,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众多悲剧之一。

二是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对我国有非常重要启示作用的第一次城市化浪潮是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发动的,第二次城市化浪潮是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掀起的,第三次是拉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浪潮。这三次城市化浪潮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而且都有相应的城市病,这些病怎么去治疗,有的治错了,有的治对了,都写成文献巨牍,这些经验教训是我们提炼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规律的宝贵遗产。

三是从问题导向归纳。实用主义的“问题导向法”是城市工作者的偏爱,20世纪形成的两个里程碑式的宪章非常典型,一个是雅典宪章,1933年由法国建筑师勒·科比西耶率领规划师针对第一次城市化浪潮出现的城市病,主要是工业污染、人口寿命缩短、非常严重的霍乱症、城市卫生条件非常差、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等病症开出的一系列的药方,比如设立明确的城市分区,功能区的划分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到了1977年,国际建协又在秘鲁利马提出了马丘比丘宪章。宪章开头就写明:从文化上来讲,人类的文明不只一种,不仅有从古希腊传承下来的西方文明,还有其他的文明,马丘比丘就是印加帝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城市。在这部宪章中回顾了1933年以来规划师们开出的药方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冲突,提出了城市是流动性的空间,这种流动性空间不能被汽车和功能分区所区隔,这一点我认为对我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认识城市规律应该从理论推演、历史归纳和问题导向三个方面进行提炼。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日报2016年01月13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