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例行”走访送特产,谁送谁收都要一目了然

[ 作者:敖思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1 录入:12 ]

“这些都是我们当地产的绿茶和面条,原生态、无污染。”每次节假日“例行”走访有关部门领导,贵州省纳雍县疾控中心主任李全都会热心地“推介”当地土特产。当然,这些土特产都是无偿的。让李全没想到的是,他的“热心肠”却换来了一个党内警告处分。(中国纪检监察报1月8日)

严禁赠送或收受土特产是中央“六项禁令”明文规定之一,对李全的行为,套用中纪委的话来说,就是十八大还不收手。个人背个纪律处分是罪有应得。我国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从没提倡过花公款为机关或个人搞关系。文章报道称是李全错解“礼多”的含义,完全是推托之词。还有是谁收了这些礼品?为此受到什么处理?毕节市纪委也当给个说法。毕竟收礼的人不可能都是普通办事员,让群众看看纪委是否仅拿软柿子捏?

打着协调工作关系为名的“例行”走访,能获得内部班子成员赞成,收礼的领导干部也收得放心,说明这种习惯由来已久,并非心血来潮。为何“四风”整治行动这么久,还有人敢顶风违纪?就在于李全对“礼多”的错解,在基层仍然很有市场。送礼者打纪律和规矩的“擦边球”,认为只要公款不落入自己的“腰包”,即使被查出来,问题也不大,自己扛了就是。只要领导认为“懂事”,能简在心中就行。收礼的领导干部自然也乐得安心,反正有人扛着。出了事,也找不到自己头上。因此,除对送礼者进行通报处理外,更需对收礼者“曝光”严惩,促使收礼者坚决拒收,才能斩断伸向公款的“黑手”,让此类“例行”走访再无市场。

俗话说:“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收受土特产看似小事,却反映了一名党员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明知道下属是用公款购买土特产,却欣然笑纳,不愿伤了下属的恭敬之心,实质是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在心底萦绕不去,忘却了公款是群众的血汗累积,更背离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作风要求。人们常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作为领导干部会不懂得这个道理?明知不能收,却还是管不住手,不仅是价值观开始动摇,也是向牢狱的深渊迈出的第一步。自当如山东的“两个苹果”案例一样,给予党纪党规处分,才能正风肃纪,让“礼多”回归礼节、礼貌的正途。

惩治收礼者,除防止党员干部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更是对严格执纪的正面阐释,让党员干部看到,真正的“关心保护干部”,不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而是“动辄得咎,依规严惩”,不让小毛病拖成大问题,个别人发展到更多人,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才能让所有的党员干部都不敢、不愿触碰纪律红线。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