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干部下基层忌刷存在感

[ 作者:陈宇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2-26 录入:王惠敏 ]

“有些干部到基层来,就是走走看看,目的是‘刷存在感’。”乡镇干部这样的抱怨,有发牢骚的成分,也提出了一个下基层该干什么的大问题。(2月22日,经济日报)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近些年来,随着践行“两学一做”活动的开展,加强与群众的联系,领导干部“走基层”成了“基本功”和“必修课”,也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是群众的期盼,因为只有领导干部常走基层,常在基层,基层工作才能干得更出色。

但是,在某些地方,不少领导干部下基层却成为了“刷存在感”的代名词,基本行程是先到示范基地转一转,再到农户地头站一站,简单问一问,再到景点看一看。根据新闻报道,一批机关干部到一个革命老区,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朋友圈里晒的全是美食、美景,还有摆出来的各种优美的“劳动”姿势。如此,领导干部下基层成了“一日游”,成了“刷存在感”,下基层就变成了走过场,走形式。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领导干部下基层干什么?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拿出实招新招、给群众带来实惠。围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群众一起想解决办法,找出路对策;帮助群众找项目、引资金、送技术、荐人才,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工作做在群众争需处,做到群众心坎上。

所以,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走走形式,走走过场。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才能真正了解群众需求,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下基层时,只有真正沉入基层,多走、多看,多听群众意见。简单而言,干部下基层忌“刷存在感”。

千言不如一行。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说得再多、不如做得漂亮。在基层群众卖嘴皮子,容易言过其实、弄巧成拙。作为领导干部,只有为群众解决一个难题、办成一件小事,便能增加一分存在感、上升一刻好感度。领导干部要始终将群众的满意度当作衡量工作好与坏的最高标准、衡量党员合格率的最佳刻度,听民心、知民意、晓民事,做群众的贴心人。

 其实,满足于在微信朋友圈、QQ群点个赞、留句言,暗示领导、同事“我来过”,刷刷存在感,是新版的“到此一游”行为。不仅背离下基层的初衷,达不到为人民服务的效果,更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领导干部只有真真切切多到基层中去,切忌“刷存在感”多为群众办实事,在群众面前晒实绩、刷好感度,为基层点赞。如此,才能得到群众的点赞,如此才能合格干部的捷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