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个网络帖子在浙江省义乌市的本地论坛引发网友“围观”。帖子称该市北苑街道柳二村党支部书记杨光明家境不错,却让自己的母亲领取困难群众救助金,并指出救助名单中多人为村干部亲友。(中国纪检监察报11月30日)
其实,整个事情是再简单不过了。依照政策规定,只有患大病或持有特殊病种证书的人员才可以申请救助金,条件只有两点。而且审批程序得先由各村(居)进行调查摸排,并将需要救助的困难人员名单上报至镇街,由镇街审核后发放救助金。显而易见镇街审核这一关“放了水”。但问题是这两人缘何能如此轻而易举利用职务之便,在认定、核准并申报困难户的过程中优亲厚友,将11名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亲属或朋友纳入救助对象范畴?可见,救助名单变村干部“亲友名册”不容小觑。
“如果属实,必须严肃查处。”这个是肯定的,可惩处并非目的,严重警告也不足以有多大的震慑。或许,当事人以为,11名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亲属或朋友纳入救助对象范畴,共骗取救助资金6400元不算大事,可基层干部做的这些“小事”,对村民来讲,却很关键。这些“关键小事”办不好,便难以收获民心,收获群众对各项惠民政策的支持和拥戴,更是难以在村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现代村社有效治理机制,健全村社治理体系。至此,救助名单变村干部“亲友名册”非小事。
“村官不算官,硬扛半边天”。实则,救助名单变“亲友名册”暴露出的是监督到位问题。一是在他们的眼中,亲戚朋友都是所谓的自己人,给他们“开绿灯”、“走后门”风险相对小得多;二是困难与否最初话语权掌握在村支书、村主任等少数人手中,加之上级审批不规范,给权力形成“黑箱”滋生土壤;三是相关信息不对等,民众对相应的惠民政策不知晓,加上“民不告、官不究”因素,很容易形成监管盲区。正如救助名单变“亲友名册”一事,如果没有网络帖子,相关监督部门未必能及时发现,客观上助长了他们的侥幸心理。
事实证明,没有顺畅有序、有力的监督,很容易形成监督的真空地带,得让权力的“黑箱”见光。一方面对不正之风要严惩不贷,另一方面还要筑牢监督防线,防患于未然。尽量做到多角度、全方位,不留死角,布好廉政风险防控网络,建立廉情信息定期收集、及时研判、限时解决和联合处置的工作机制,抓早抓小化解苗头性问题,同时堵塞制度漏洞,加强趋势性多发问题的监督管理。当机制健全、程序规范,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中饱私囊、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违纪违法行为,也就会无所遁形。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影响了基层党员群众基本的民主权利。再看救助名单变“亲友名册”,加强村干部党性教育,特别是“畏民敬民”教育,让村干部真正从党员群众的利益出发办实事;强化对“三务公开”工作的督促检查、随机抽查,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守土有责,守土当尽责,别因小失大。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